我記得有時間《誰動了我的奶酪》,非常暢銷,似乎是初中看過,完全沒有看懂。今天竟然在晨讀中又見這位作者,才了解到作者賓塞約翰遜,在70年代棄醫從文,非常的像魯迅先生哎。
今天這本書《好爸爸的一分鐘》,下一次是不是就有好媽媽的一分鐘了。
三部分來說。
第一,批評為了成就,而不是傷害。有句話,我非常的肯定:孩子的言行是錯誤的,但他還是好孩子。批評是針對于孩子的具體行為,不是要否認他的人品,更不要進行人身攻擊。有兩個步驟:1、當面之處錯誤,表明憤怒的心情。要指出孩子錯誤的地方,讓他知道這樣做不行,并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感受,而不是大聲訓斥,這點挺難,首先要控制情緒,不要把自己的不滿用表情、語氣說出來,而是要平靜的表達。不得不又要嘮叨一句,表達是一門學問,為什么中學沒有開這門課呢?要是有人始終不會表達,也不知道表達是要學習的,那和他接觸的人會不會都很憋屈。2、給孩子信心,也給他發言的機會。有時候我聽有老師訓斥學生,訓完學生寫檢查,不滿意再寫。我看見學生眼中的不滿,卻又不敢表露,這樣的情緒被壓抑著,雖不說,也會從其他方面慢慢表露出來,可能會在學習上不專心,也可能會在某個時刻很叛逆。
第二,孩子的成就,不僅看到還要說出來。很多時候,我們會壓抑自己的贊美,怕孩子尾巴翹起來,當然有些孩子不禁夸,夸了確實會驕傲。但是不夸有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很冷漠,他會覺得怎么做都讓大人不滿意,怎么做都得不到關注,怎么做都不開心,那種焦慮慢慢帶到親子關系中,也會讓感情淡漠,不易親近。適當表達贊美吧,不過要贊美到具體的行為上,我已經把你真棒,你很好,盡量思考一下贊美到具體的行動上,你這樣做比昨天有進步了哦,加油!效果確實會好很多。當然,會有驕傲的,那就把問題再具體到孩子驕傲這件事上,但就事情本身而言,也是有了進步。
第三,制定計劃,讓孩子參與其中。計劃有自己的參與,才會覺得這件事是自己相關的。就像兩人制定的藍圖,未來必須有互相的身影,才會覺得,自己同樣很重要。孩子亦是如此,也會尋找存在感。尊重孩子的想法,也會讓他找到自己的價值。
動不動就會把這些事往孩子身上扯,感覺自己還要有當媽的細膩,也要有當爸的陽光。一顆心都要操碎了,可是呢,我是最不愛操心的了,操心也是分心,對于喜歡專心只做一件事的我來說,無疑是鍛煉,也是折磨。
不過在其職,也必會謀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