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春走過,在書本里夾花瓣和葉子,讀愛情詩,做夢,幻想愛情。青春真是美好。打動人的何止是歲月,而是歲月里溢出的馨香。
年輕時候喜歡讀三毛的作品,以至成了生命中的烙印,多年以后,三毛的名字像一個暗號,幫我找到知己。也像三毛一樣留一頭長發,當人們說我像三毛的時候,沾沾自喜。
把三毛的書夾在課本里,寧可荒廢了功課,也要跟著三毛哭,跟著三毛笑。那片遙遠的撒哈拉沙漠成了我們這些生活在狹小的區域的女孩的圣地。如果有可能,我們愿集體奔逃到撒哈拉。
三毛以她奔放的個性和童話式的愛情,在緊靠著海邊的沙漠,給我們搭了一座夢中城堡,我們都在城堡里找到了自己的房間和位置,舒適、享受,情思飛揚。這就是讀書的魅力吧,作者把自己的世界呈現給了大家,在某一點上抓住了讀者的命門,讀者就像接通了電源一樣,激動,戰栗,內心明亮,眼神癡迷,一幕幕情節在腦子里幻化成電影大片。我們沒有去過撒哈拉,但我們跟三毛生活在撒哈拉。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美好的旋律中總是回蕩著悲傷。
少年失學,自閉,后自投門戶,做文化學院的旁聽生,在德國艱苦求學的青春女子,西班牙雪夜里揮帽遠去的少年荷西,大胡子男人的沙漠癡戀,永遠睡去不再醒來的愛人,以及后來的萬水千山走遍,一幕幕,耳熟能詳,甚至過目成誦。
三毛真摯,愛了,就是滾燙的。對大學時崇拜的同學,后來的網球教練,都曾全情投入,一旦失去,就痛徹心扉,這也是她兩次出國療傷的原因。
她善良,對當地婦女和老人竭盡所能進行幫助。這是我們所想的,卻沒有做到的。
她熱情,哪里都有忠誠于她的朋友。
她勇敢,獨身一人行走于世界的喧嘩和冷寂處,走進一個個故事中。
她對世界充滿好奇,這也是成人世界里所稀缺的。筆下充滿了異域風情,巫蠱,早婚,心湖,沙漠戰事,荒山之夜,叫做臉狺的鬼魅,瑪丘比丘的神秘謎城,只有走進了生活,才發現世界的斑斕。一個過客,難有真切的感受。
在她身上呈現著我們所羨慕的東西,我們縱然有時間,有金錢,甚至四處去旅行,但是沒有收獲,沒有故事。我們有足夠的人生長度,卻沒有足夠的人生寬度。做一個有故事的人首先要有聽故事的耐心。故事里永遠有一個自己。
羨慕有一個和她情投意合的丈夫,送駱駝頭骨做結婚禮物,一起去窺探當地人洗浴,關注沙哈拉威人的命運,幫助閉塞落后的原住民。一起瘋,一起唱,一起在星空下許愿,一起在深夜里喃喃低語:我愛你,我的撒哈拉之心。
其實只要有一個愛人相伴,我們愿把千山萬水走遍。何必每天銅墻鐵壁,刀劍相向,發掘生活中的點滴樂趣,像三毛一樣“馴夫”有術,即使日子艱難,只要他用一塊綿軟的舊布給她扎成漂亮的頭巾或是替她擦淚,她可以不要LV和愛馬仕的,
幾十年過去,《橄欖樹》的節奏依然回響,泛黃的《三毛傳》依然在翻。“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流浪,流浪遠方。”不再是幻想一頭長發,一襲白裙,去山清水秀大漠孤煙處流浪的年紀了,但千萬不能活成無趣無味的心靈乞丐。
讀一本書,尋找一種情懷。
三毛,當長活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