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五年四月十六日?
育兒篇(二)
今天下午終于狠了狠心帶小毛頭去了“spielplatz”,開始了我真正的“悲劇”日子。
先來解釋一下詞匯并介紹背景吧。
德語的“spielplatz”, 是專指小孩子玩樂的地方,中文可以翻譯為“兒童游樂場” 或“兒童游樂園”,最時尚的中文翻譯估計就是國內的“早教中心”了。(其實這個“早教中心”的翻譯有點兒讓人哭笑不得,讀完這篇您自會明白。)
慕城有兩種spielplatz,一種是室內的,一種是室外的。不同室內兒童游樂場收費不同,價格通常能接受。父母帶小于一歲的寶寶去那里時,寶寶免費,每個成人付費約3.5歐/5個小時;大于一歲的寶寶付7.5歐/5個小時;大于八歲的小孩子則要付9歐/5個小時。?
冬天時,我帶小毛頭去了我們教會的“winterspielplatz”,即冬日兒童游樂場。那是由慕城國際浸信會支持并組織的免費室內兒童游樂場,比較適合小于2歲的寶寶在那里玩兒,到早春三月關閉,因為三月之后,小朋友們去戶外的spielplatz玩兒。
接下來說說我眼中的“粗線條”德國育兒觀。
當我第一次帶小毛頭去去教會室內兒童游樂場玩兒時,寶寶的第一個反應是驚訝,我猜她是一下子看到世界原來有這么多的寶寶吧;)。她可以爬的地方大了,玩兒的東西新了,還能時不時的摸摸拍拍其他的寶寶并同時被其他寶寶拍拍打打。我的第一個反應也是驚訝,不夸張的說是被德國爸爸媽媽的粗線條放養方式給震撼住了。那里的寶寶不僅分享玩具還分享口水,一歲前的寶寶什么都往嘴里放,你吃過的玩具我接著嘗,德國爸媽像沒看到一樣;寶寶爬出了干凈區域,只要是安全,他們不會管,也不會像我一樣去阻止寶寶把玩具往嘴里放或馬上去給寶寶洗手。在家里我每天把地板收拾的很干凈,確保沒有任何灰塵或者顆粒臟了她的小手,而我認識的德國媽媽,家里的地板不是每天清掃,進門時則把寶寶往換鞋的區域一放讓寶寶自己隨便爬。當我問不怕寶寶因為不衛生而生病嗎? 德國爸媽的回答是臟可以幫助寶寶建立免疫系統,有點類似中國的老說法,不干不凈吃了不長病。他們還給我打預防針,說我最好早點變得粗線條,以便適應去戶外的游樂場時寶寶的行為。當時我腦子里就冒出了寶寶滾在泥巴中情景……
其實不是不喜歡把寶寶帶到戶外去,我很鼓勵讓孩子回歸自然,在一個與他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中長大自然比在鋼筋水泥與塑料玩具中長大有益處,太陽、雨水、樹枝、石子、沙粒等都是寶寶們要探索的自然世界,造物主創造了這許多的美好,就是為讓我們體驗與享受的,作為父母本不該干涉與阻止的。慕城的空氣好,陽光好,我覺得寶寶在戶外空氣流通,曬曬太陽反而更健康。
但我一直糾結自己的是,如果寶寶把沙子或者石頭放進嘴里怎么辦?如果她吞下去了怎么辦……函聳聳肩說:“well, that's how it goes.” 末了再挑戰性地加一句:“So what?” 函的觀點是她嘗過了,知道不好吃,下次自然就不吃了;如果我保護太多,她反而不知道一些危險的存在,不知道沙子的味道反而更要嘗。當時我們就說好:“要帶,你帶小毛頭去吃沙子,別讓我看見啊。” 而這一天終于到了,還是我帶小毛頭去的。
慕城幾乎每個公園都有寶寶的游樂場地,一歲以上寶寶玩兒的設施比較多,還會有專人定期運送寶寶玩兒的新沙子來。在那里德國爸媽把寶寶往地上一放,自己在旁邊有意無意地看著,并和其他的父母分享自己帶的水果蛋糕。對于小于一歲的寶寶,就讓他們在戶外的普通石子地或者草地上爬,磕著碰著只要沒大礙,寶寶也不哭,就在旁邊看著不會過去阻止;如果寶寶抓一把沙子或者草放進嘴里,也不會去干涉,只要孩子覺得味道還可以忍受,家長通常不管。我們的小毛頭第一次加入到這些寶寶的行列,好興奮啊,很快就融入到玩兒沙子吃草的隊伍中。當然,嘗過之后的表情自然不怎么樣,當我看著小毛頭自己研究土、小石子,品嘗草時心里別提有多不舒服了,自然我的表情也不怎么樣。旁邊的德國媽媽安穩我放松,留意就好,這段時間不會太久的……
然后你們就有機會看到小毛頭吃地上沙子的照片 。我只匆忙拍了一張小毛頭吃土的照片,因為我實在沒法淡定地只站著看或者聊天。最后看不下去的麻麻不得不從德國麻麻那里要了一塊兒Brezel給寶寶吃來試圖堵住她的嘴或吸引她的注意力,但好景不長。
我們玩兒了近2個小時,最后媽媽商量寶寶該回家了,小毛頭依依不舍地跟其他小朋友擺手再見,邊走邊一直伸著脖子看還在繼續玩兒的一起吃沙子的幸福同伴兒們。
寫到這兒終于可以有個暫停了(沒想到寫了1801個字)。這個話題要寫的太多,且隨著寶寶的長大我相信能被震住的會越來越多。
2015年4月17日 8:00? 用時大約2小時(期間做飯、給寶寶喂奶喂飯、陪寶寶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