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于清風明月間-----淺談藝術與它背后的故事

當晚風撕開了夜幕的一角,整個暗色逐漸滲透進來,忙完一天工作的你,睡前打開音樂,耳邊響一曲貝多芬的《月光曲》,月光如水投進窗內,銀色的月光灑在你的臉上流入你的眼睛。或者一曲《高山流水》,如同大自然住進了你的耳朵。音樂,如同流淌的一幅畫色彩斑斕的渲染了你的耳朵,住進你的眼眸,這是聽覺藝術帶來的魅力。

又當你不經意回眸間看到一幅畫,它勾勒出來的線條,色彩,斑駁的光影,合理精巧的構圖,畫中表達出來的意境,無一不讓你感受到作者創作它時的激情與摯愛。它如一彎曲水流觴,又如一團烈日火焰,流淌出的旋律在你的眼睛里奏鳴!這是視覺藝術帶給你的享受。

當然藝術從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孤勇者,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經意就與它邂逅。一段優美的舞蹈;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一本經典的文學作品;一張攝人心魄攝影的作品;一幅引人共鳴的畫等等,這些都是藝術的范疇。

一個民族的起源傳說,往往暗示著他們認為最重要的。華夏關于起源,我想應該是從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開始,它表達了一個亙古不變的觀點:人不是創造的終極成就,在萬事萬物規則中只占據了一個相對而言無關緊要的位置。事實上,這是一種歷史反思,與壯觀瑰麗的世界和作為“道”的表現形式的山川、風云、樹木、花草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我們的先人從開始就孕育了獨特的天人合一的華夏式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認知在哲學、詩歌、繪畫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在華夏藝術的萌芽階段就順應這種自然的韻律。藝術從古至今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人類的發展史。而藝術真正讓我們獲得的,可能不僅僅是知識或者技巧本身,它最大的作用是撫慰人心!

我們從原始藝術開始說起吧。

一、原始藝術

原始藝術如同人的嬰兒期,我們的祖先和小時候的我們一樣,應該都喜歡玩泥巴,而原始藝術也是從玩泥巴開始,逐漸玩出了新境界。

古人玩泥巴時用泥巴捏了一個凹下的形狀,晾干后用來裝水,這樣人類的第一只碗就產生了。也許是在一場火災中這只碗經過高溫煅燒,變得非常堅硬。當人們回來整理火災現場時,發現了這只碗。發現經過煅燒的碗堅硬且滴水不漏。就這樣人們開始研究起做陶碗的方法,而陶器就此產生了。之后人們為了燒出來的器皿更美觀一點,開始在上面做一些標記,后來是圖騰。器皿的形狀根據使用功能及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變化出多種多樣的形式。于是我們看到了造型繁復多姿多彩的藝術品。


陶鷹鼎

拿這件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鷹鼎來說吧,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定居下來,開始建筑村寨,學習農藝、蔬菜種植和制陶。陶鷹鼎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是遠古陶器中最特別的一個,仰韶文化以彩陶為最重要的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鷹鼎是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成為后來鳥獸形青銅器的鼻祖。

我們先來看一看它的形象吧,胖嘟嘟的身材,大大而突起的眼睛,勾著的利嘴,健壯的大腿有力的肌肉。從正面看好像一個背著手巡視的老干部,讓人忍俊不禁。尾巴和腿巧妙的構成鼎的三足,既具有一種上古時代雄赳赳氣昂昂的王者之氣。又有一種“奶兇奶兇”呆萌的現代氣質。將鼎形器物特征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的融合為一體。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原始人的圖騰崇拜觀念。

陶鷹鼎是1957年的時候,陜西華縣太平莊一位農民殷思義在犁地的時候發現了它,然后抱回家中,要做什么用呢,他思來想去,看到院子里的一群雞,就把它放在院里當做喂雞的食盆了。如果陶鷹鼎會說話,我們真應該求一下它當時的心理陰影面積!不過我覺得陶鷹鼎有過這樣一段經歷也不錯。除了作為古人墓葬祭器,它也經歷了一段人間煙火。

1958年北京大學歷史考古專業的師生來這里實習,他們發現了陶鷹鼎,殷思義就把它捐獻了出來,最后收藏在了國家博物館里。它唯一一次走出國門是第一次申奧。當時為了擴大國家的影響,選了一批文物到瑞士的奧林匹克博物館進行展出。當時奧委會主席薩馬拉齊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呆萌的家伙,他覺得陶鷹鼎有壯實的肌肉,很有力量感,具有奧運精神。

2002年1月陶鷹鼎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二、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像是人的孩童時期,這個時期磨制石器盛行,人們采石過程中會架火把大的石頭燒裂成小塊。在柴火的燒制下,有一些礦石融化了,更加神奇的是這些融化的液體冷卻后凝結成青銅的餅塊。就是這意外的發現,開啟了一個新的青銅時代。

青銅器它是人類物質進化史的一個重要的分期。青銅比石頭要銳利堅韌,經久耐用,還可以隨意造型和隨時改鑄的優點。它逐漸代替了石器成為人們制造武器和生產工具的最佳選擇。

在考古學家馬承源主編的《中國青銅器》一書中,將青銅器分為兵器、飪食器、酒器、盥水器、樂器、雜器等六大類。青銅器還頻繁出現在禮儀活動中,這部分青銅器就成了“禮器”。

曾侯乙編鐘

我們拿一件現在來說也算得上是黑科技的器物來舉例吧—曾侯乙編鐘。如果樂器界有鄙視鏈的話,曾侯乙編鐘絕對在這鄙視鏈的頂端。它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鎮國神器”。為什么這么說,讓我們走近它了解一下吧。

曾侯乙編鐘至今有2400多年了,在中國出土的編鐘里,它是眾多記錄的保持者——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廣,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細等等。

它采用渾鑄、分鑄法鑄成。以及圓雕、浮雕、陰刻、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共65口編鐘,懸掛在三層8組的彩繪橫梁上面。每層支撐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的武士。編鐘分為三種類型:最上面一排為鈕鐘,中間一排為甬鐘,最下面一層中間與眾不同的那只大鐘叫镈鐘,它不是用來演奏的,而是當年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最下面一層其它為甬鐘。全套編鐘上有3755個銘文,里面有記事、標音還有樂律學關系。

它的出現可以說直接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以前整個學術界認為中國的十二平均律,也就是C大調,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但因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告訴世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二十平均律,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曾侯乙編鐘作為樂器,每一口鐘的構型,幾何尺寸,音樂性能等設計和安排對鑄造技術要求都非常高。其中大一點的編鐘高1.5米。光是制造這樣一口鐘,就需要用136塊陶制的模具組合成一個鑄模,然后在里面灌上將近1000攝氏度的銅水。我們想一下,一口鐘就需要這么費勁,更別提這一整套下來好花費多少年了。

想讓編鐘作為樂器發聲,在鑄造過程中,工匠們需要嚴格把控好銅、錫、鉛三種金屬的配比,讓它們達到一個黃金比例。編鐘發出的音色才能渾圓飽滿,且鐘聲能快速衰減,聲音不會混雜在一起,是最適合演奏的。

而在2400多年前,古人并沒有這些精密儀器。唯一可以靠的就是實踐和經驗,讓每一口大小不一的鐘達到演奏水平的黃金比。曾侯乙編鐘之所以可以發生成為樂器,和它的構造是離不開的。它的表面有一些凸起的“鐘枚”。它的作用就是減小聲音的擴散,防止編鐘擴音太久,發出更加渾厚的低音。更厲害的是,每口鐘可以發出兩個音。古人巧妙的把編鐘做成“合瓦形”把鐘分成瓦狀的兩塊板拼在一起。這樣敲打正面和側面時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要讓每一口鐘發出不同的聲音,關鍵還要看調音。現在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像古人一樣用手工的方式在鐘壁上慢慢打磨,給編鐘一點一點調音。這項技術最難的地方在于不可逆。一旦不小心打磨多了,一整口鐘就廢了,一切要重新開始。

這65口編鐘代表了中國的最早樂律史,它是集音樂,美學,科技于一身的藝術品。即使在1979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后,我國考古,音樂,機械等方面的眾多專家一起研究復刻,耗資百萬,歷時5年最后才成功復刻出這樣一套編鐘。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的古人創造的燦爛文化和智慧。

三、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的中國藝術來到了它的青春期,經過春秋戰國時期500年的紛爭,中國的版圖終于在嬴政的帶領下歸于統一。這個階段的藝術不可避免的要提到秦始皇兵馬俑。它成就了千人千面的傳奇,一展當年“掃平六國,帶甲百萬”的秦國軍隊的雄姿!

秦始皇兵馬俑在地下沉睡千年,讓秦始皇在死后也能統帥千軍萬馬,也體現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那么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樣呢?活著的人不可能來見證這樣一個世界,但在藝術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它最瑰麗浪漫的想象。


T形帛畫

1972年4月25日考古人員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辛追墓里發現了一幅T形帛畫,又稱為“非衣”整件帛畫高兩米。她的墓葬也不是一副棺材,而是從外到內4層。在最里面的內棺蓋上以后,這幅T形銘旌就蓋在上面。

它的作用是引渡死者,讓死者引魂升天。那么這么一幅帛畫怎么能帶辛追夫人上天呢?答案就在畫中。畫的內容分為三部分:天上,人間,地下。我們從下面往上看,只見水神禺疆站在海底大魚交纏鯨鯢身上,胯下是赤蛇。禺疆以一己之力扛起整個人間大地。

這樣就來到了正在舉行一場葬禮的人間。五彩羽帷帳底下祭祀樂器特磬演奏哀樂,正中絲綢覆蓋著墓主人的遺體。7個男子拱手默哀。天頂兩只華蓋鳥之下,一只招魂鳥飛廉已經準備好迎接亡者了。它會引領老太太靈魂升天。當負責拱衛升天之路的花豹托起升天的踏板,我們離天界就越來越近了,畫中央身穿長袍的老婦人應該就是辛追夫人了。

最精彩的部分應該是天國世界。把守天門的司閽在雙闕旁拱手而坐,闕上兩邊各蹲一只神豹。它們正在迎接這個升天的靈魂。天門打開,我們正前方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神。它是主宰天國的燭龍神,它的周圍是代表祥瑞的仙鶴。離我們最近的兩個人面獸身的神仙騎著神馬“飛黃”拉響鈴鐺時,金石之聲響起,整個天國彌漫了神圣的氣息。天空日月同輝,右側是太陽,太陽中站立著一只金烏。左側為月亮,月亮上有蟾蜍、玉兔。這應該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天國上空的中央是兩條飛龍,它們應該是中國神話中的創世神“應龍”及太陽神駕“六龍”。

整個天國一片祥瑞之氣,有不老丹藥,有神龍瑞獸恭迎。辛追夫人的丈夫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和他們的兒子都早于她而去世,她帶著悲痛與思念,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升天之路,但愿他們一家人在天國里重逢。

這幅T形帛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浪漫的死后世界,讓那時的人們面對死亡時不再恐懼,因為他們相信死亡是為人之路的終結,卻是成仙之旅的的開端。“事死如事生”這樣的生死觀影響了中國的后世千年。對于他們而言生而為人,死后升仙這才是完整的生命記憶。

四、魏晉南北朝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很適合拿來形容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紛繁戰亂割據的時代,中華大地上數次出現“萬姓流散,死亡略盡,斯亂之極也。”的悲慘情景。這個時期的藝術受時代影響,呈現出“人的覺醒”。是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思索和追求。


蘭亭集序

這個時期來說一說書法,這個時期王羲之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書法可以“以文載道”他筆下的每一個字都是有生命與靈魂的。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41位好友來到會稽山陰蘭亭,舉行一場文人的聚會。酒后詩性大發,眾人當場作了37首詩。大家提議讓王羲之給寫一篇序。這樣冠絕千古的《蘭亭集序》誕生了,后世稱它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是一篇文學與書法并重的作品。

開篇寫明是一次快樂的文友聚會。但下面筆鋒一轉開始感慨人生短暫,快樂也會消失,我們都會老去,怎么能不悲傷呢?他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烈的幻滅感呢?

這要從王羲之的人生經歷說起。先來了解幾個關于他的小故事吧,王羲之出生于名門旺族瑯琊王室。我們都耳熟能詳的詩,劉禹錫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兩家是東晉時期士族集團當中的望族中的望族。

他的書法如此了得,與他的家族也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父輩,同輩,小輩中很多人都是書法名家。他自己的兒子中王獻之與他齊名。

這樣看來他一出生好像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但他的原生家庭環境并非我們想的如此高光。在他7歲時父親兵敗不知所終了。從小失去父愛,又受到其他族人輕視,導致他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幸而他的兩個伯父喜歡和看好他。他各個方面都非常優秀,成為整個家族的希望。但他骨子里是一個灑脫曠達,不拘小節的人。

通過下面這樣一個小故事我們對他的性格可窺一斑,當朝太傅郗鑒和王導交好,他對王導說,你家那么多優秀的男孩,我想從你家選一個女婿。王導聽完非常大氣的回應,你來我家隨便挑,看上哪個就選哪個。于是太傅命管家帶著厚禮來到王家,王家這些男孩聽說太傅給美麗又有才情的郗璿小姐選婿,都衣冠整齊的來競選。王家公子們住東廂房,管家發現王家這些公子確實各個青年才俊,不好選。于是管家一邊走一邊觀察。突然發現一個異類。東廂房里一個男子正躺在床上,坦露著腹部一邊喝茶吃餅一邊悠閑看書。姿勢放松根本沒有把選婿的事放在心上。管家回去稟明情況后,太傅聽完眼前一亮,好就選東床上那個人了!這就是“東床快婿”的由來,而東床上的這位就是王羲之。

他的這種性格注定他與官場格格不入,但他作為家族的繼承人只能踏入官場,但面對官場的你爭我斗,爾虞我詐他痛苦不堪。在王羲之53歲那年,他終于徹底失去了對官場的信心和耐心。他帶著兒孫跑到父母墓前發下重誓,再不為官。用如此決絕的方式與仕途一刀兩斷。從此王右軍“死了”,而“書圣”王羲之涅槃重生。

《蘭亭集序》是一篇涂涂抹抹的草稿,蘇東坡曾說,“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正是筆由心轉,無拘無束,我們才能在字里行間,品味出王羲之心境的變化。

開始他只是舒緩的敘述著時間地點,書法線條是穩重和肅穆的。緊接著描寫了這次聚會的場景。他說這里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引溪水做流觴的曲水,大家分作兩旁,喝酒作詩,暢敘幽情。這是一次歡快的聚會,可能他覺得是草稿,也可能酒后微醺所以他寫的輕快,自由。但突然筆鋒一轉,說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正是因為內心有了這樣的矛盾,后半段中出現了很多處涂抹和修改。這中間最讓人觸動的是一個“痛”字。原本可能是個“哀”字,但他覺得“哀”不足以完全表達他的心情。于是他把“哀”改成了“痛”,兩個字的疊加,更使得這樣強烈痛徹的情感完全釋放出來。包括這個重度涂抹的地方,他抹掉了兩個字,“夫”底下好像是個“也”字。有人猜測,他抹掉的兩個字是“亦可”。但王羲之覺得不夠。微醺之后,他的情感更加澎湃。他的痛苦,幻滅他所有感情和筆墨交織在一起,不由喊出“悲夫”。字從心生,境由心轉,他在寫這篇文稿時已經脫離技法,賦予每個字靈魂!

五.隋唐藝術

我們知道唐代中國社會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同樣唐代的藝術也進入壯年期。這個時期中國藝術對內遍地開花,對外海納百川。

唐代是人物畫的鼎盛時期,以唐太宗李世明的御用畫師閻立本為代表。與閻立本風格截然相反的有吳道子,他的畫具有強烈的運動感,被人稱為“吳帶當風”。

在人物畫中還有一類題材值得重視,就是宗教畫。在佛教剛剛傳入中國后,中國本土的佛教結合了道家、玄學等思想。越來越漢化。如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它結合了宗教性和世俗性,堪稱歷代石雕精品,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據說它是按照武則天的面容來雕刻的。

這個時期的山水畫慢慢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的畫科。展子虔的《游春圖》

就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山水畫。唐代屬于山水畫的早期階段,但已經走出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一種是青綠山水畫,一種是水墨山水畫。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水墨山水畫。它講究的是一種“意韻”,中國的山水畫從很大程度上表現的是畫家心中的山水。中國儒釋道哲學對宇宙和自然的闡述,人們開始用單墨色來表現山水,這就發展出來文人畫。其中的鼻祖就是我們熟悉的詩人王維。蘇東坡說,王維“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為什么呢?很簡單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畫家,他的詩有畫面感,而他的畫,又像詩一樣的浪漫。


祭侄文稿

接著我們繼續說一說這個時期的書法,到唐代顏真卿提倡回歸古文的至真至簡,他將漢隸的力量和王羲之,王獻之傳統典雅的書風融為一體。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可為什么以楷書著稱的顏真卿,卻借著一篇涂涂改改的行書草稿拿下了“天下第二行書”呢?這要從這篇文稿背后的故事說起。

時間回到公元755年,唐朝爆發最為慘烈的安史之亂,八年時間整個國家三分之二的人口全部因為戰爭而死。在這場戰亂中顏真卿的堂哥顏杲卿在常山郡被俘。當刀直接架到他兒子顏季明的脖子上時,叛軍中勸降的人對顏杲卿說:“降我,當活而子。”顏杲卿誓死不低頭,眼睜睜看著兒子顏季明死在自己面前。他對安祿山破口大罵,安祿山惱怒成羞讓人活活把顏杲卿的肉一刀一刀割下來給自己吃。直到把他的舌頭割掉,氣絕身亡......

顏真卿再找到堂兄及侄兒的時候,已是兩年以后的事情。顏季明的頭骨,顏杲卿的一只腳。這是他見到他們的最后一面。在這場戰斗中顏氏一族有30多人死在叛軍刀下,還有數百人被俘虜關押。面對這一切顏真卿痛心疾首,久久不能平復,提筆寫下了《祭侄文稿》。

這篇文稿中的每一個字都記錄下當時他的心情。第一部分寫的是回憶侄子的生平,說“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他說,侄子從小的時候就很出眾,就像珍貴的玉石一樣,向美好的蘭草一樣,是家族的希望。這個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到書法的線條是舒緩優美的,像是悠揚的小提琴獨奏一樣,勾勒出憂傷而美好的回憶。

來到第二部分,顏真卿又一下子回到現實,寫道哥哥和侄子慘死時筆鋒一轉,開始厚重起來。而且涂改的地方越來越多。當寫道“父陷子死”時,“父”的最后一筆筆力觸目驚心!

第三部分寫道他帶著他的侄子的頭骨回家,是“攜爾首櫬,及茲同還。”這時候就象他自己的情緒一樣,紛亂迷離好像他在懷念侄子童年時他撫摸那個小小的身子。

接下來寫道“扶念催切,震悼心顏”他仿佛看到侄子的棺木。可憐我的侄子呀,尸骨都沒有了,只剩下一顆頭顱。這時墨點好像是從心里冒出來的淚一樣,線條就像是內心悲愴的長嘆。

寫到后面,顏真卿的情緒越來越復雜,“魂而有知,無嗟久客。”說侄子你的亡靈如果有知,你不要在外面飄蕩的太久你要快點回來呀。這幾句寫的時候,干筆飛白,輕細的線條就像一縷飛起的灰煙一樣。仿佛是他自己悲痛欲絕的心魂。

最后一句“嗚呼哀哉,尚饗。”他已經悲傷的不能自己了。他的走筆最后已經看不出字,只剩下一個線條。觀之我們都能深深感受到他當時對死去親人的沉重悼念之情。感情有多重,下筆就有多重。

句句血淚。全文多次由濃墨到枯墨,像是顏真卿的筆從蘸飽墨汁就一直書寫,再也沒有停下來,直到墨枯,力透紙背,把自己悲痛的情感隨著筆墨全部發泄出來。這篇文稿最打動人的不是書法的筆法,而是寫字人的動情與悲愴,不僅讓人潸然淚下。帶著這樣的情感我們再看這幅作品,感受一定有所不同。

六.元代藝術

跨越時間的長河,讓我們來到元代,眾所周知,黃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創作600多年來歷經磨難與風波,黃公望在元朝是“元四家”之首。然而有一天居然會“屈尊”親自提筆,給一副水墨山水題詩留言。是誰又有如此魅力呢?

先來看看黃公望的題詞吧:“遠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陁。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看到這里我們就知道了,他是與黃公望同為“元四家”之一的倪瓚。

六君子圖

倪瓚本是無錫一帶的富裕的鄉紳,但他沒有沾染紈绔子弟的毛病。只一點除外,他有潔癖。舉例說明一下,大家就知道他潔癖到什么成度了。一天倪瓚的一個朋友夜宿倪瓚家,到了晚上他聽見客人咳嗽,渾身難受,整夜睡不著。第二天他起大早讓仆人去看看客人到底把痰吐哪里了,這個仆人前后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最后實在沒有辦法了,就吐了一口痰在葉子上騙倪瓚說找到了。倪瓚一看說:你趕緊把葉子給扔到離我三里地以外的地方去,并要求仆人必須要洗門口的那顆梧桐樹,結果這顆梧桐樹被活活洗死了!關于他潔癖的故事寫一本書都是寫不完的。

也正是因為他這種潔凈的品質,在他的藝術創作上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今天我們看到的《六君子圖》是他在無錫弓河上乘舟游覽時,朋友盧山甫提燈前來,請倪瓚給他作畫。于是就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幅圖。倪瓚的畫惜墨如金,彌漫在畫中有一種深深地寂寥感。倪瓚為了適應藝術表現的需求,全然置畫樹忌直的藝術規律于不顧,畫成六株枝干挺直的樹,他估計黃公望見此圖必定大笑。黃公望當然完全理解畫家的苦心,所以題詩時,發起微,抉其旨,真正使詩與畫交相輝映。構成一個藝術整體,成為題畫詩中的一篇上乘之作。

《六君子圖》中他采用了典型的“一河兩岸”三段式構圖,此圖近景山坡上松、柏、樟、楠、槐、榆六株樹木在丘石之間頑強生長,勁挺列直中景是占據著畫面大部分的空間的空白處似云似霧又似水。體現出深遠幽靜的氣韻,遠景是畫面的一抹遠山。整幅畫僻靜的韻律整潔的畫面作者的用筆,用墨恰到好處。倪瓚運用了“比德”的手法將自然景物與人的精神品質相結合,他通過這六顆筆直的樹來表達漢族文人的一些信念。再加上黃公望的題跋。導致倪瓚的畫很火爆,以至于當時的收藏家以倪瓚的畫作為雅與俗的判斷標準。倪瓚是元朝山水畫在意境上的一個里程碑。他的繪畫實踐和理論不僅影響了元朝,還影響了明清數百年的畫壇。

七、明清時代

明代統治者對文化進一步干預,宮廷畫師趨于保守,作品多為統治者服務。文人畫與學院派相爭相容。明代中期把中國山水畫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的人是董其昌,他的“南北宗論”對后世影響很大。青綠重彩為主的行家畫以李四父子為代表的,稱為“北宗”這類畫主要為皇家或他人服務。以水墨淡彩為主的文人畫歸為“南宗”以王維為代表,他認為南宗畫表達的是意境,追求古淡天然,表達自己的高潔志向,他明確表達出貶北揚南的美學觀念。

明代中后期,新的文化意識與審美趣味滲入了文人書畫,形成注重個性抒發又有創造精神的文人畫諸多流派。清代繼承明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它最具特色的文化及藝術特點,不是創造而是綜合與分析。明末清初的文人畫風格都或多或少受董其昌的影響,如明末清初“清四僧”之一的朱耷。


孤禽圖

他是明代皇室后裔,他從小聰穎,8歲寫詩,11歲畫青綠山水,飽讀詩書他的志向是“修身齊國 平天下”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放棄了自己的爵位,以一介布衣身份應試,15歲一舉得中秀才。但是命運弄人,就在他躊躇滿志的時候,明朝卻走向了滅亡。

明朝的滅亡對他是致命性的打擊,他的全家90多口人被屠殺。他的妻子孩子在逃亡過程中相續去世,一夜之間,國破家亡,朱耷也由王親國戚淪為前朝遺民、亡命之徒。為逃避清軍的追殺他裝聾作啞,遠走他鄉。之后他遁入空門,改名換姓。從此人們常常在街頭看到一個自稱八大山人的瘋瘋癲癲的和尚。朱耷的一生大部分時間被他的身份所困,他姓朱,本是引以為豪的姓氏,但隨著國破家亡,他的姓氏卻成了他一生的羈絆。他曾一手怒撕僧袍,一把火燒掉,然后徒步回到自己的家鄉,瘋瘋癲癲走在大街上,一會兒倒地痛哭,一會兒仰天狂笑。

他在一副畫里題詩:“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衩椰樹,留的文林細揣摩。”他所表達的意思是:我的畫筆墨不多,但我的淚卻是流不盡的,我畫的山河還是舊山河,但在這橫流亂世卻是違背常理的。

他的一腔痛苦、憤恨發泄與書畫之間,故他的畫中常出現鼓腹翻著白眼的鳥,瞪著眼睛的魚。且禽、鳥往往一足著地。他常將“八大山人”四字聯綴起來草寫,形似“哭之”、“笑之”。他的筆法顯得漫不經心,毫無顧忌,但就像離經叛道的禪宗畫一樣,筆觸之中充滿了篤定與自信。

他的山水畫用極具力量的短筆畫成。將董其昌對南派傳統的創造性扭曲提升到新的高度,足以震驚晚明大師的正統傳人。他的天賦在畫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喜歡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蘆雁汀鳧,超然脫俗,他的一副《孤禽圖》在北京一場拍賣會上以6272萬元的價格成交。

后期他的作品筆墨更加簡單,石縫里幾枝孤零零的枝杈伸出來,兩只大雁停下來休息,這時畫作中已經找不到翻白眼的動作。我們也從畫中明顯感覺到少了一種戾氣,多了一些平淡天真,直到晚年有所頓悟,他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若不得個破斗笠,遮卻叢林,一時嗔喜何能已。”在他撕碎僧袍的那一刻,他開始慢慢退去了所有身份的束縛,回到自己,做自己。最終把自己的一生歸于清風明月間,納與山川萬物中。

每一件藝術品,畫作都是有著它的生命的,它藏了人世間的一切喜怒哀樂,藏了創作者的一生沉浮。藏了朝代的更替殺伐。它是如此鮮活的在我們的眼前呈現著這一切。藝術的背后其實就是人的故事,是世事的滄桑,是一個朝代的縮影。觀摩一件藝術品,一副畫作當我們看不懂,眼前一團迷霧時,沒有關系,不妨先了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朝代和作者身后的故事,了解一下這個時代藝術的特色和發展趨勢,這樣你再去看,作品會有驚喜和不為人知的一面呈現給你。

美并不奢侈,藝術也并不奢侈,它就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中,美可能是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美可能是沒有路燈的夜晚,我們看到的星光和銀河,看到的夜空的深邃與幽藍。美不應該只是知識,它是我們自身對自己,對萬物的感受。通過藝術的形式引導我們的心自由,可以聽風聽雨,感受世間萬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001評論 6 537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786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986評論 0 381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204評論 1 315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96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35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410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554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106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918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93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648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34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75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009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839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107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