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準備了4萬字文檔,做了2場演講和1場辯論賽,作為剛剛換崗半年的我,在大家的驚嘆中擊敗了眾多工作數年、經驗豐富的同事,拿到了公司比賽第二名的好成績。回顧整個比賽經歷,帶給我的收獲不僅僅是獲勝后的欣喜、老板的賞識、同事的贊揚,而是更多的成長。
1
接到不熟悉的任務,如何快速入手?
面對領導布置的參賽任務——關于部門培訓體系的建設,大家憂心忡忡: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要寫文檔,做PPT,寫演講稿,準備辯論,而且日常工作也不能耽誤;最重要的是,我們對于比賽主題并不算很熟悉,大多數同事都是雪計算機出身,平時都在專心敲代碼,既沒寫過報告文檔,又不擅長演講和辯論,能夠正常聊天都已經很不錯了,面對這個任務,著實有些難以下手。再加上每個人的本職工作已很繁忙,更無暇抽身來準備比賽。
我的直屬領導接到這個任務后,一籌莫展,由于看到我偶爾還寫寫文章,很自然被“抓”來參與寫文檔。我心里雖也有壓力,但覺得如果能鍛煉一下自己,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況且,自己還算有一點點優勢:比賽主題和培訓相關,大學時學過管理學類課程,腦海中還有些人力資源知識的影子,所以在短時間內了解這個主題也應該不是難事。而且,既然是為了讓自己的能力有提高,就不能僅把它當作個普通的任務簡單交差,而是要爭取要做出彩。既然如此,為何不認真考慮一下怎么才能把這件事做好呢?
第一步:搜集信息。我采取兩個方向去搜索需要的素材。一是網上搜集信息,先去查相關基本概念,再看看該領域內有哪些常見理論和方法,最后參考下他人的論文結構和寫作思路。另一個是通過書籍資料查閱。網上搜集的信息大多零散,要想有一個較為整體和系統的知識結構,還需看看專業書籍,了解整體知識體系是什么樣子的。
第二步:構思文章框架。查過信息后,找到需要的資料,自己心里也有了些想法,然后要結合公司情況,寫出符合工作實際的文檔來。我們利用周末和晚上下班后的時間,和團隊成員討論現狀,并分享自己找來的信息,再一起制定文檔的基本框架,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列出了文檔的骨架結構。
第三步:寫作。框架有了,但寫起來才發現依然有很大的問題:
其一,缺少第一手信息。缺乏實際的內容和數據來支撐觀點,這樣怎么能有說服力,怎么能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其二,缺乏實戰經驗,怎么知道實際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也立刻采取行動:缺乏一手信息,何不做個調查?說干就干。我在網上做了份調查問卷,通過QQ群和微信群發給主要的項目負責人,讓領導動員各項目負責人發給各組成員填寫。不到2天就得到了反饋結果。
另一個問題是沒有實踐經驗,那為何不去請教有經驗的人?因為辦公地點不在一起,我們把問題發到微信群,讓大家討論。并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請教老員工和有經驗的項目經理。在有了基本的觀點后,及時去和領導溝通思路和想法。
從擬文檔大綱到最后的正式提交,我們一共修改了十幾版。每次改完的最新版本就發到群里,讓大家提建議。從行文邏輯到具體內容,從圖表形式到頁面排版。最后整個文檔居然寫了4萬多字,并且獲得文檔評比的第一名。
2
很少當眾講話,要不要去演講辯論?
上場演講和辯論的選手大多是相關經驗豐富的員工或是項目經理,而我在這方面是徹頭徹尾的新手:實際項目經驗少,沒有參加過演講,平時話也不多,說話聲音還柔弱。當得知我要去演講和辯論時,不少人都替我捏把汗:她看起來文文弱弱的樣子,去做演講和辯論,行嗎?
我也深知自己沒有什么演講經驗。畢業幾年,少有演講和做PPT的機會。即使是在學校,最多就是課堂上講一講作業,參加社團活動等,也是好幾年前的事了。至今還記得上學時課堂發言都會臉紅,被同桌笑話,而比賽要面對上千人的觀眾,還有評委打分,我行嗎?
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才開始。
挑戰一:第一次演講,怎么做準備?
比賽要求演講的同時,要有PPT展示。之前的工作,還真的很少有機會做PPT,而現在真的需要做,還要做得像模像樣,怎么辦?
我買了幾本做PPT的書,看了TED上一些點擊率很高的演講,了解了如何做好一場演講,以及好的PPT演示是什么樣的。我發現PPT重要,演講邏輯和思路更重要。于是,我先開始構思,著手寫演講稿。
比賽的演講時間是12分鐘,時間短,主題大,內容多,我還希望能講得有特點,有新意,讓評委和觀眾愿意聽。參考了演講常用的幾種方式,比如最受歡迎的講故事方式,想了想覺得不太適合自己,一來自己的確沒什么故事可講,二來時間太短,擔心會影響主要的實質內容。
我猜想了一下其他人可能會怎么講。傳統的思路大概會先講理論,介紹體系,后講實施和案例。那我可不可以倒過來試試?實踐出真知,理論和體系是通過實踐慢慢得出和積累起來的,我就先將我們如何做展示出來,再講體系建設和制度管理。
怎么講才能有吸引力?我聯想到大家平時都在做項目,對項目的流程和方法非常熟悉,而我們比賽的主題培訓體系卻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因此,我就把這兩個結合起來,用大家都能明白的項目思路去講培訓實施。這樣,既保證了邏輯上的合理,有能讓聽眾感到思路清晰,并且因為與每個人的工作都相關,也就拉近了這個主題與大家的距離,不顯得那樣陌生。實施用項目的思想去講,接下來的體系和改進部分,同樣也可以運用項目的思想。這樣,整個的演講思路就理順了。
按照這個思路,我動手開始寫演講稿。先按照思路寫出提綱,然后預估了一下12分鐘大概能說多少字,每個部分要講幾分鐘。提前想好要寫多少字,寫起來也就有的放矢。同時,一邊寫一邊想這里對應的PPT上要出現什么畫面、自己的語氣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等演講稿寫完,PPT的內容也心理有數了。
之后是美化PPT。這是自己近年來做的第一個正式的PPT,想一下子做出大師級別的效果不太現實。于是,自己就先去讀了下《PPT的演示之道》,然后找了一些優秀PPT的樣板,選了一個適合這次比賽的,自己照著樣子做了母版,再將內容填充進去,大功告成。不過,還沒完。
到比賽前一天,我們在會議室里打開投影儀,拉來幾個同事,讓幫忙聽聽,提提建議。
試講開始。講了一遍,他們說進入主題略慢,有些地方講的過快,沒有給聽眾留下些思考的時間,每一部分講完后最好來個小的總結,要隨時讓聽眾知道你大概進行到哪里了。我又講了幾遍,覺得沒什么大問題了。
之后,和隊友討論了一下辯論的方式。提前做了分工,并想了對方大概會問什么樣的問題,我們要問對方什么。準備妥當,就要迎接第二天的比賽了。
挑戰二:比賽現場,突發意外怎么辦?
比賽時間是下午2點。早上起床,我忽然意識到有些東西還應該補充到PPT里面,所以早上6點就爬起來打開電腦,找資料,做圖表。加了東西,那原來的演講內容就要有刪減。于是,再改演講稿。時間一晃就到了中午。
收拾好東西,奔赴比賽會場,在路上看了幾遍修改后的演講稿。一進會場,還是吃了一驚:場面比自己想象中的大,舞臺大,屏幕大,光線亮,可以清楚看到整個會場的情況。再加上自己穿得有些少,手都是冰涼的。
抽簽是第三個出場。我把U盤里的PPT拷到演講臺上的電腦里,就安靜等待比賽開始了。很快就輪到了我們。演講臺在舞臺正中央,同時也是大屏幕的正前方。我不是很喜歡站在那里對著電腦講,于是就問主持人借了話筒,站到屏幕側面,這樣可以根據演講情況進行走動,并與評委和觀眾進行眼神的交流。
開始還是有些緊張的,我覺得自己拿話筒的手都有些微微顫抖。原本開場想介紹一下自己和隊友都忘記了。不過等翻過一頁PPT,就開始逐漸進入狀態了。順著自己的思路,并不需要刻意去想演講稿上寫的是什么,只是很自然地把自己想要講的東西表達出來。
中間的確還出了些小意外。一個是自己在把PPT拷到U盤后,又在原PPT上做了一些改動,本來想著到了會場再重新拷一次,結果卻忘記了。導致講到那里時,PPT上出現的效果和自己預計的不一樣。等快結束時,不知哪里的故障,導致屏幕上有一塊突然黑屏。不過,這兩處意外并沒有影響到自己的演講,我只是看了一眼屏幕,就接著講下去了。
隨后緊接著是辯論。我還是對隊友的準備很放心的,所以坐在辯論桌后還很愜意地喝了幾口水。待對方演講完,辯論開始。我拋出問題給對方,對方的問題交給隊友回答。只是等到對方問出問題時,隊友忽然轉過臉來,問:他剛說了什么?我意識到可能是她耳朵不適應音響的效果,或是因為對方說話有口音,以至于她沒有聽清對方的問題。沒有時間解釋問題是什么了,我只好接過話筒來做回應。這個突發情況是我之前沒有考慮到的。我馬上意識到,辯論不能只靠隊友了,自己該接問題時也要接,該辯時也要辯。
等所有選手演講辯論完,預賽結束,分數公布,我們拿到了晉級決賽的資格。
第二場演講按理說要比第一場輕松一些了,不過不知為何,自己的翻頁筆插到電腦上卻沒反應了。只好站在演講臺前,手動操作電腦翻頁。好在沒有影響到發揮。
第二場辯論時,有了剛才的教訓,發揮就自如多了。隊友向對方提問題,我來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分工合理,并有了心理準備,辯論起來就有底氣得多,我們在辯論中的表現比第一場好了不少。
最終,我們拿到了一個不錯的成績,皆大歡喜。
3
總結經驗,參加比賽教會我的事
比賽后,回顧了下整個過程,覺得有些地方還可以更加完善,減少盲目,提高效率;比賽時聽了其他人的演講,看了他們的PPT,也有很多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自己的演講也并非盡善盡美,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聲音不夠洪亮,還是需要多加練習。有些經驗覺得也可以用在其他方面,總結如下:
1.理清思路再做事情,事半功倍。用來準備比賽的時間并不充裕,開始總覺得時間緊,要趕快做出東西來。搞得看似緊張忙碌,效果卻不好。做出來的東西不滿意,還要推翻重來。
2.列清單的檢查方法,果然好用。看文檔寫得是否完整,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分類寫下來,一項一項去比對,才能發現不足,并進行完善。演講時要注意的地方,同樣一條一條記下來,試講時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
3.應對意外情況,處變不驚。小驚一下也是可以的,這一秒明顯感到心跳不同,下一秒讓它跳回正常就可以了。把重點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面,意外也就無關緊要了。這個需要練習,有過一次,第二次就會好很多。但有些意外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該做的準備工作要做到位。方法參考上一條。
4.合理借助外部力量,團結一心。整個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集體的力量:集中討論,分工合作,找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單憑一己之力,是不能取得這樣的成果的。
回想起來,自己都有些詫異居然在短短20多天內做了這么多事情。一直想著如何提高說和寫的能力,平時也有行動,但卻趕不上這一次的效果。開始不被大家看好的事情,卻讓自己受益匪淺,并讓領導看好,給了我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
面對挑戰,不試試怎么能知道行不行?面對機遇,不去做怎么知道會不會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