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久以前,一個朋友便對我說,我不知道你寫這些文章意義何在,人生技巧這些看看TED、網易公開課不就好了。
是啊,它們更正確,更科學,更可行。可是,不想看。
其實,我覺得寫文字最大的意義更像是與自己對話。所以,當你迷茫的時候也可以隨便寫點什么的。一篇兩篇幾十篇或許都不夠。因為時間不夠,經歷不夠,還是沒法頓悟。但能讓你在頓悟的路上走快些。
本來想發個長圖,聲明下這個公眾號以后更新文章的頻率可能更低些。因為有更優先順序的事情要做。
因為我,經過這一兩年的迷茫,總算堅定了一個目標。
這個公眾號其實也是大三考完司考后,慢慢醞釀起來的。那時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考研?好友特地從北京給我寄來一大箱復習資料。沒到一禮拜,放棄。后來也想考CPA、BEC、心理咨詢師,教材都買回來了,堆在家中,生灰。
工作還是考研?什么工作?
就這么持續了一兩年。偶爾下定決心好好逼自己一把,心疼一下自己就沒有然后了。沒有那種奮不顧身、一定想要達成目標的決心。因為,找不到那樣的目標。
反反復復,不知道干嘛。
我想說的是什么呢,就是當你非常苦悶、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好好受著,不必掙扎。因為,時候未到。
苦悶、迷茫會持續很久,直到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此之前,你能做的只是認真經歷你所經歷的每一件事。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里有這么一個情節:Harry 堅持讓 Ron用格蘭芬多寶劍把伏地魔的一個魂器銷毀,而不是自己。因為是Ron把寶劍從湖底撈起。
“Dumbledore had at least taught Harry something about certain kinds of magic,of the incalculable power of certain acts."
某些特定的行為具有無法估量的力量。而你不知道是哪些特定的行為。
就像某些事,當時覺得或許這樣那樣的苦悶無聊。但可能我們就要經歷這些、那些,這樣、那樣,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才能發現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就像現在回過頭去看,這一兩年里有經歷過很多事。但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或是哪些事的疊加,有可能是看到的某集TED+某本書+某首歌+某篇文章+某個人說的話+發生的某件事+...=如今想走的路。
時候未到,不必著急。
2.
“決定性瞬間”這個詞,是攝影大師布列松提出來的。據臺灣《攝影天地》朱健炫先生的注釋,“所謂決定性瞬間,就是事件進行中,恰好有一個瞬間,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時展現出特定內涵和意義”。
就像頓悟一樣。進行中,然后恰好有一個瞬間,天時地利人和。但前提當然是你得一直去拍攝。去嘗試。而不是吃吃喝喝安逸快活。當你不知道干什么,最起碼也要做些你覺得還行的事。
比如他們說最不浪費時間的兩件事——看書和運動。
是太想要一往無前的直線人生,我們才害怕得睡不著覺。
可害怕也沒有用。同樣一個目標,放一年前,或許無所謂到任意棄之,可放現在,哇,真的超級超級想要。
誰都告訴你要走直線。可沒經歷過你的這些那些,誰來告訴你你想要的直線終點在哪。
講三點我覺得是干貨的干貨吧,其實也只是我親自實踐的人家的干貨總結。可能你現在并不愿意看。要等某個契機。
一、目標
就是想想自己五年后、十年后的樣子。可能你現在想都不愿想。沒關系。愿意想了再來看看。不急。
把時間拉長,再倒過來。從十年后,五年后,到三年,然后再是明年。不要怕目標太大,看著嚇人,按時間分解下目標就好了。
還是那句土話: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其實這話的說服力要放大一百倍,當你周圍有這么一個人,跟你說這樣一句話。比如我妹。她是我的榜樣。
那就試試吧。
3.
二、動力
努力的過程沒有雞湯,沒有竅門,沒有捷徑。像當初準備司考,聽他們說什么要用艾斯浩賓曲線來記憶啊什么什么的,我嫌麻煩,沒用。
花太多時間尋找捷徑,不如踏踏實實悶頭努力。只要把時間花下去就好了。沒有誰能夠鼓勵你,自己撐著就好。都是自己咬牙過來的。
三、耐力
人生,是一萬米的路,要耐力。考試也是。
其實換成高中的我,大概也不會有那么堅定的決心去啃司法考試,以及如今的目標。
自信這種東西大概是當你努力完成一件很難的事,然后有了成就感,那么再遇到類似程度的事,就覺得還是可以試試的。
為什么我說高中的我面對司考會毫無信心,大學的我卻敢于去嘗試。大學做的與高中最不同的一件事,大概就是開始跑步。長跑。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論跑步時我在談論什么》中寫到: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怎么說呢,跑步并不是一件全程愉悅的事,有時甚至全程都是痛苦的。可能運動都是這樣的。有時候腿會特別沉重,特別不在狀態,或者跑著跑著肚子抽了,不想跑了。
但不管如何,堅持跑下去就好了。跑一會,有時疼痛就會自然消失。反正具體的我也說不上來,挺鍛煉人心智的吧。而且運動完頭腦會特別清醒。
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可以去運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