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慧姝
電影《盜夢空間》,究竟“盜”了什么?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其實在影片的主要情節之中,行動小組非但什么都沒有盜,還植入了一個想法,一個無價的想法。
想法的植入,一個無價的想法
“想法植入”行動小組的目標,就是要在費舍(Fisher)的潛意識里植入這樣一個想法:父親是愛他的,父親希望他能夠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人生。這個想法一旦在潛意識中植入,就會根深蒂固,而且會如同種子般自我生長,自我繁殖。這樣,費舍(Fisher)就會按照偽造的遺囑解散他即將繼承的明日能源集團,而解散后最大的受益者,將是這次“想法植入”行動的發起人——齋藤(Saito)先生。
這樣的一個想法,造夢師通過前后對話場景的拼接,讓臨終病床上的父親親口說出:
I’m disappointed that you tried……
保險柜也在父親的注視之下打開,里面放著一個風車,費舍(Fisher)小時候親手制作的風車,來提醒費舍做自己,成為自己。潛意識是由情感控制的,在情緒最高漲的時候,想法最容易植入。費舍(Fisher)淚流滿面,他被深深地打動了,多么崇高的父親啊,他對父親的仇恨頃刻瓦解,他的潛意識里已經接受了父親的愛,他也將親手去解散父親的公司,這個對齋藤(Saito)先生造成威脅的公司,而去尋求他自己的人生之路。
至此,“想法”成功植入,“想法植入”行動小組目標完成。“想法植入”行動小組非但什么都沒有盜走,還修復了費舍(Fisher)父子之間的關系,并成功植入了一個“想法”——做你自己。父親讓兒子放手去做他自己,是出于更深層更無私的愛,是尊重孩子身上的“自然”而不敢為。雖然這樣的一個想法引發的后續商業行動會讓父親的對手齋藤(Saito)受益,但是,這個想法本身對于費舍(Fisher)來說,不正是人生之路的正確指引嗎?不做別人的拷貝,不活在別人的夢中。
在別人的夢中照見自己,在別處發現自我的財富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費舍(Fisher)恰恰是在別人的夢中,找到了他自己。他的潛意識能夠接受這個想法,是因為它擊中了他。或許,電影名稱《盜夢空間》中的“盜”,指向的是現實世界中的“盜”,因為齋藤的行動目的無異于“盜”。然而,對于費舍(Fisher)來說,無論是被動植入,還是自發形成,無論是在別人的夢中,還是在自己的夢中,只要受到了啟發,就是從“不知有自我”這種人類固有的疾病所導致的人生迷夢中醒來。
寫到這里,讓我想起了《我的財富在澳洲》這本書的序言中,作者講的一個關于夢的故事。故事很短也很有意思。一個人在自己的家園做了一個夢,夢中他被告知:“你的財富在澳洲”,于是他聽從夢的指引,只身去了澳洲。澳洲的日子過得很艱辛,日子在打工生涯中一點點流逝,終于有一天,他又做了一個夢,夢見就在他老家的庭院里,那顆老樹下,埋著一壇金子。于是,他又一次聽從夢的指引,回國去了。到了老家的大樹下,他果真找到了那壇金子。后來,他經常說:我的財富在澳洲。這樣的兩個夢,在空間上互為嵌套,在內容上互為關聯,而那個做夢人,雖然在自家的庭院里找到了金子,但他仍舊認為他的財富在澳洲,因為,他是在澳洲受到了啟發,從此走出了人生的迷夢。
失去之后才能擁有
費舍(Fisher)先生在夢中受到了啟發,決定放手一博,去過自己的人生。雖然這樣的選擇,是選擇放棄了潛在的巨額商業利潤,是成全了他父親的對手,但這樣的選擇,是選擇過一個自己創造、自己負責、自己導演、自己當主角的人生,也是成全了他自己。這樣的人生不是在別人的夢中,不是在別人的陰影之下,是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是擺脫了“不想成為自己”的人類頑疾;這樣的人生,上升到了創造者的層次,百分百的對自己負責;這樣的人生,雖苦也樂。
費舍(Fisher)先生在夢中被“盜”走了潛在的巨額商業利潤,而被植入的“做你自己”的想法。電影《盜夢空間》是在拷問現實中的我們,究竟應不應該“做你自己”?“想法植入”行動小組是“盜賊”,還是心理治療師?
先聽一下影片中的喚醒音樂Edith Piaf的《Non, je ne regrette rien》吧,聽,Edith Piaf在唱:
Non, regrette rien不,我一點都不后悔
C'est payé, balayé, oublié已付出代價了、一掃而空了、遺忘了
Fous passé!我不在乎它的逝去
Balayés les amours掃卻那些愛戀
Tous leurs trémolos以及那些顫抖的余音
Balayés pour toujours永遠地清除
Repars zéro我要從零開始
還可以再聽一下樸樹的歌《No Fear in My Heart》:
就讓我,來此透徹心扉的痛
都拿走,讓我再次兩手空空
能不能徹底地放開你的手
敢不敢,這么義無反顧墜落
只有奄奄一息過那個真正的我他才能夠誕生
失去之后才能擁有。兩全齊美的事情并不時常都有,費舍(Fisher)先生失去了潛在的巨額商業利潤后,才能真正地放手去做他自己。不過,“想法植入”行動小組既完成了商業任務,又幫助費舍(Fisher)先生去選擇做他自己,這樣的兩全齊美似乎只能在電影中吧。這樣一顆“去做自己”的種子,在費舍的潛意識之中根深蒂固,他從此覺醒,從此開始去做自己。費舍是幸運的,現實中,又有多少人一輩子都沒有覺醒呢!
做自己才圓滿
“想法植入”行動小組之前討論過許多方案,最終確定了這個方案,是因為成功植入的前提,第一,在深層夢境之中,想法才能有效植入;第二,正能量的想法更易存活。其實,若是轉變一下思維,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想法植入”行動小組其實并沒有植入想法,只是通過場景的營造,用積極的愛的能量融化并消解了費舍夫子之間的隔膜,并移除了費舍潛意識中原本就有的“成為自己”這顆種子外的層層封鎖,讓它能夠重新破土而生,而那個堅固的封鎖,恰恰就是眾人追逐的巨大財富。
樸樹唱到:都拿走,讓我再次兩手空空~~只有奄奄一息過~那個真正的我~他才能夠誕生。“想法植入”行動小組拿走了費舍的巨大財富,只有這樣,真正的費舍才能夠重新誕生。做自己,不正是最圓滿的人生之路嗎?
故事《亞瑟、女巫與加溫的故事》中,新婚之夜,
女巫問加溫:“我在一天的時間里,一半是丑陋的女巫,一半是傾城的美女,加溫,你想讓我白天變成美女還是晚上變成美女?”
加溫回答說:“既然你說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運,那么就由你自己決定吧!”
加溫的智慧,讓他能夠清醒意識到”尊重他人,讓他人自我抉擇,成為他自己”才是最完美的答案。而現實中的我們,也許正和費舍一樣,有些不夠自信,有些不能決斷,那就走入夢中,聆聽夢的心靈之音吧。夢者,意也,意,從心從音。但愿,《盜夢空間》是一筆財富,因喚醒了迷夢,喚醒了不知有自我的現實迷夢,而轉化成人生真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