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8
圖片發自簡書App
羅整庵:1465-1547,名欽順,字允升,號整庵,江西吉安市泰和縣人。少宰是官職名,明清常用作吏部侍郎的別稱。羅整庵潛心格物致知之學,專力于窮理、存心、知性。在當時王學盛行的情況下,他一方面批判王陽明的心學,一方面又對程朱理學進行了批判改造,從而創立了自己獨具特點的“氣學”思想。
正德十五年(1520)夏,羅欽順請假居老家,聽說時任江西巡撫的王陽明將溯(sù)贛江至贛州,就寫了《與王陽明書》,在王陽明經過泰和時交給他。《答羅整庵少宰書》即是陽明先生對該信的答復。信中先生用的是“來教”而非“來書”。
道德實踐的內在感覺,具體既表現為以良知、心體為形式的德性。作為道德行為所以可能的條件,德行的行程展開要通過自身的體察與踐履,使道德意識成為主體的內在德性。
做學問最重要的是用心來體悟,如果心里認為不對,即使是孔子所說的話,也不敢說他是正確的,何況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如果心里認為是正確的,即使是普通人說的話,也不敢認為是不對的。
“修身”“誠意”“致知”“格物”,這些本身是“一”不是“二”。做到了“修身”,同時也會做到“誠意”“致知”“格物”。因為一個人意不誠,就不可能“格物致知”而達到修身的目的。我們平時都是左強調右強調,其實沒有那么多事,做到“一”得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