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計劃出售價值2.5億英鎊的100年期的債券;這將是牛津大學首次轉向資本市場尋求資金。
由于政府資金的削減,越來越多的英國大學在資本市場出售債券。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資本市場成為高等教育部門的主要融資來源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大學有幾個職能,主要職能是教育學生和進行研究。這兩個功能都可以出售。
然而,對于大學來說,它們的產品不像普通的商品或服務那樣可以在市場上自由銷售。例如,學生在達到入學要求(普通商品和服務不向顧客要求購買許可證)后才能支付學費來接受教育(至少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是這樣的)。
而且,研究的需求與研究的供給不相匹配。研究的價值也像投資的價值,一樣是不確定的,特別是理論研究的價值,同時,理論研究比實證研究具有更低的私人收益,更高的公共收益。這就是為什么需求方面更可能相對要求更多的實證研究。
大學進入資本市場時,投資者對大學的盈利能力更感興趣,而不是聲譽(當然聲譽可以提高盈利能力)。
因此,為了提高盈利能力,逆境者可能會擴大規模,以尋求更多支付更高學費的海外學生。
當然,接受校友捐贈是另一個融資渠道。因此,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大學設施以贊助者(商)的名字命名。
而且,大學的研究相對于理論研究會更注重實證研究,因為實證研究更容易尋求資金。
此外,大學與商界的合作也會越來越頻繁。
有一個可能的問題是,由于私營部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大學的報告可能會失去中立性。
資本逐利背后的教育,等不及百年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