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網友:
法師,如何把心放大眼光看遠,意識層面找不到那個方向,要怎么修行才能找到?
學誠法師:
可以看一些古圣先賢或名人傳記,向人學習。
2.網友:
阿彌陀佛 師父 什么樣的團隊才算是清凈和合增上的師友團呢?
學誠法師:
師法友團隊,是以佛法為核心凝聚起來的一群人,以成佛度眾生為共同的愿景,共同學習佛法,團結互助,以修正自己為基本原則,以團隊形式開展利益眾生的事業。
這個團隊應該包括僧俗二眾,依戒攝僧,以僧導俗,僧俗配合,弘揚佛法。就好比一所大學,有校長、有老師、有同學,大家團結友愛,共同學習,一起成長。
3.網友:
尊敬的師父,最近在思維的覺察上有了一點進步,逐漸領悟了如何做思維的觀察者??涩F在當不好的念頭起來時,只會去努力消滅它,還不知道怎么顛覆,轉化它,如何轉化,往什么方向轉才有提升的意義,從突破有限認知的角度來說,善念起來該怎么對待它,無論什么念頭起來,應該做的是什么?請師父慈悲開示
學誠法師:
要多聽聞。通過聽聞建立起了正見,才能正思維。即要依據善知識的教授來思維,而不是自己亂想。
這都是修行必要的次第。第一步還沒做到,就談不上第二步,那都是錯亂。
4.網友:
頂禮@學誠法師 ,請教:理論上知道了三界苦空,人身難得,當體即空,不一不二等。但開悟對現實生活的意義是什么?開了悟難道不會做 的題就會做了?不會做的事的就會做了? 如是等等
學誠法師:
理論上知道不等于開悟,就好比你看到了珠穆朗瑪峰的照片,不代表你親自登上去了。
開悟了,心就不會有執著、分別、痛苦,人就不會被自己的煩惱障礙,身心自在、生死自在。
該學的東西還是要學,這是緣起、因果。
5.網友:
@學誠法師 師傅,人生應不應該有追求。
學誠法師:
人生當然應該有追求,不過要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追求“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不是“我要得到什么”。
6.網友:
師傅您好。我最近常為不如身邊一些人有成就而困擾。小事兒不愿意干,覺得即便做了也不如身邊這些朋友。一時又沒有能力去做大事。明白自己不應該如此,卻總為此所困。請問該如何解決?
學誠法師:
人家的成就是果,如果拿自己的因跟別人的果比,自然是比不過的,為此郁悶或悲觀都是不對的。
我們不需要與人攀比結果,而應學習他們的優點和努力的過程。要常常去想,這個人這點比我強,那個人那點值得學習,我有哪些地方不足,應好好改正。
一直在自己的身心上努力,外在就會越來越好;若自己不知改進,一味去比較外在成就,終是在妄想中蹉跎。
7.網友:
頂禮師父:師父人在生病的時候該如何安頓身心,如何修行呢?身心痛苦,生病是業障嗎?弟子的心力總是抵不過病苦,身心一不調順,就會陷入悔恨痛苦狀態。請師父慈悲開示
學誠法師:
當做是業障就是業障,當做是磨礪就是磨礪,當做是加持就是加持。
病苦中,可以修皈依心,思維苦果可怖,發起止惡慕善之心;可以修出離心,思維生命危脆,眾苦交迫,發起希求解脫之心;可以修慈悲心,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發起愿與眾生共同離苦之心。
8.網友:
師父好!佛經里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請開示現實中屠刀是什么意思!
學誠法師:
惡念、煩惱。
9.網友:
法師,面對別人蠻橫要求,自己又無力反抗,過后卻又很不甘心,糾結許久,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我覺得我缺乏跟人據理力爭的勇氣和智慧,但要讓我就這樣看開放下,我卻又做不到。我該如何自處?謝謝法師!
學誠法師:
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福德、智慧,否則想再多都沒用。
10.網友:
頂禮師父。學佛這信心從何來?怎麼證明有極樂世界?怎麼證悟?如果有未信佛的朋友這麼問,我們佛弟子如何答?
學誠法師:
佛法本身就是身心上的境界,初學者是無法親自“證明”的,必須憑藉對佛菩薩、祖師大德的信心而趣入。古往今來這麼多祖師大德因修行而證悟、成就,他們都是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我們可以相信;另外,通過他們,也能比量推論佛菩薩的真實存在。
此外,要通過聞思而增長信心,對三寶決定的信心是建立在對佛法核心義理的思維了解上的。
佛法博大精深,有很多超過我們經驗世界之外的境界,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事事都可以理解的,但總有可以相應和信解的部分。當真正體會到佛法的智慧時,對於自己不能理解的部分就能保持敬畏的心態,至少“多聞闕疑”,而不會斷然否定。
11.網友:
頂禮師父,弟子對巧克力從小就非常貪戀,現在想要對治,可是一直失敗,很苦惱,不想散亂,弟子該如何做呢?感恩師兄慈悲開示,阿彌陀佛!\
學誠法師:
在游戲里打怪的時候,大boss一般都是最后出來的,前面要先打小妖怪練級。對治煩惱也是如此,不能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直接挑最強力的煩惱習性來入手,這當然會失敗了。
不要繼續去增長貪戀,先從外緣上斷除入手,少買就少吃,不買就不吃;也不要念念想著“對治”,因為內心相應,越想反而越執著。要轉過來,多在正念正行上下功夫,讓內心被好的東西占滿。
12.網友:
頂禮學城法師。最近在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釋一書,發現此書寫的都是觀世音菩薩各種不可思議的神通。好似無論什么時候發生任何事只要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遂心愿得解脫。我認為這并非真佛法,有執著住相之嫌。不知法師如何理解此經?愿詳告知,解我所惑。
學誠法師:
這是為初學者增長信心而言的。菩薩大慈大悲,福德智慧無量,只要眾生至心懇切地祈求,必有回應,絕非虛言。
當然,菩薩想給我們的決不止此,不過隨機而赴,利益眾生。
13.網友:
法師您好:為什么對五欲六塵的欲望那么強烈,尤其對于情欲和財富。為什么內心很清楚過分追求這些會對自己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傷害,但是在行為上卻仍然樂此不疲的繼續追求?很困惑,請求法師開示。特別對于情欲的對治,法師您有推薦的書籍或者祖師大德的開示么?
學誠法師:
理論上了解,而內心沒有行持的力量,是功夫不夠。習氣已經串習了多生多世,非常強大,而佛法卻僅僅是聽到的一個道理而已。
對治深重的習性,不是一個開示或一本書籍就能夠做到的,這需要多去聽聞、熏習佛法,并借助修行的環境,一點點讓這些法入心,培養起如理思維的習慣,慢慢扭轉。
很多人希求“頓悟”,總是想著有個什么好辦法立即斬斷煩惱,這是不現實的。即使理可頓悟,事也需要漸修,何況理上的頓悟其實也是久修之功。
14.網友:
@學誠法師 學誠法師,你好,我是一名2個孩子的媽媽,可能與佛法有緣,前兩年懷第二個孩子的時候經常夢到觀音,佛祖這樣的夢境,從那時開始關注佛教文化,偶爾也會放生,禮拜佛祖,觀音菩薩,念佛號,但是還沒皈依,因為有家庭生活,如何才能更加精進學好佛法,祈求法師回復引導
學誠法師:
皈依與家庭生活并不矛盾。O學誠法師|[答疑解惑]什么是皈依三寶?-【龍泉...
要學佛,首先要去掉內心對佛法的種種誤解,這都是以前道聽途說得來的印象,要去接觸真正的修行人,了解真正的佛教是什么樣子。
15.網友:
@學誠法師 師父,從上次請教您佛像應該如何擺放后,我媽已經把位置改了三次了(把藥師佛放中間,把釋迦摩尼佛放中間,現在又改成把觀世音菩薩放中間),我媽學佛幾年以來,擺放佛像的位置已經換來換去已經記不清多少次了,請師父給予我媽開示,幫她破迷開悟,感恩師父。我媽之前不懂,除了佛菩薩,還請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龍王的塑像,我想讓她將這些道家的塑像送走,您說呢?
學誠法師:
佛弟子,三寶是唯一皈依處。一般來說佛像放中間,菩薩像放旁邊。
位置不是最重要的,佛菩薩不會像凡夫一樣分別計較。設立佛像的真正目的是幫助我們用心,提策內心的恭敬心和信心。
16.網友:
頂禮師父。分手很久了,還是很難過,該怎么辦?
學誠法師:
思維的方向不改,痛苦就去除不掉。
要用佛法去思維:世間之樂不可久住,無常變壞,沉溺下去無有出期;而不要繼續串習情緒、回憶,那是增長執著的方向,自然沒辦法消解痛苦。
17.網友:
師父,如何克服自己一上臺講話就緊張,害怕的情緒?如何培養表達能力,能使自己清晰又富有邏輯的表達出心中想法?阿彌陀佛!
學誠法師:
在大眾前發言緊張,是我愛執的一個表現,因為內心非常執著于自己的表現,害怕出丑、期待肯定。解決的根本,是轉化對自己的在意,把注意力放在要講的內容上,想一想這些內容會對聽眾有什么幫助。技巧上,用文字做好提綱是個不錯的辦法。
此外,還要多承擔大眾事務,有更多機會對境練習。
18.網友:
@學誠法師 法師您好,都說修行中要止妄念,又說要冥想、觀想,這不也是虛幻的妄念嗎?請師父開示
學誠法師:
這是修行的路徑和次第。先以如理思維對治妄想分別,破掉了障礙,才能到達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