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華:我們愛過又忘記

第一次知道余秀華這個人是因為她的詩,就是那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當我第一次讀完這首詩的時候,我的心便被擊中了。為什么?因為它里面有種吶喊,就像孫悟空一樣,“砰”的一下子突然蹦出來。讓我措手不及。

生活中我讀過很多現代詩,朦朧派也好,婉約派也好,他們卻都是游玩的,沒有余秀華的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們愛過又忘記》是余秀華的第三本詩集。

問:“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的第一反應是:又忘記?我們愛過。后來一看,哦!原來是:我們愛過?又忘記。那么為什么這本書叫《我們愛過又忘記》?”

答:“我們愛過又忘記和又忘記我們愛過,肯定不一樣,又忘記我們愛過是,你想起來了又忘記了而我們愛過又忘記是,你今天愛別人,明天你又愛另外一個人,不停地愛?不停地忘。就像《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會有很多人產生想法,肯定是你們也有相似的經歷。”

是的,對于現在的社會來說,中國的詩人還是有些急躁的,但余秀華不是,她寫了很多詩,但她并沒有全部拿來,而是選擇放在那里,有很多出版社都找到余秀華說要幫她出書,但至今為止,她一共只出了三本。她一直就待在湖北那個小地方。有機會見見讀者朋友,她就來見了,沒有機會就待在家里默默的寫詩。這種精神對現在人來說是很難得的。 余秀華是一個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我在讀她的詩集的時候,感覺是很有天性的,我們平時寫詩歌也好,寫散文也好,那種天性的東西很難去自然地表達出來。但余秀華文字的形象,那么通悟,在我們中國當下的文化中也是難得一見的。

問:“你在鄉下是沒有工作的,可以給我們講講嗎?我們想了解了解你的生活。”

答:“在鄉下現在已經沒有耕地了,以前因為我身體的原因,我干不了任何事,所以都是靠我父母,但是困難未必是人生的黑暗,我找到詩歌,我找到自己,是上天對我的一種補償,我也愿意一直堅持下去,我會一直寫詩歌。”

木心講過:“我如此克制悲傷,我有多悲傷。”但是在余秀華的詩歌里面是很難看到她不停的去表達苦難,去訴苦,她沒有。她是一個能夠正視一切的人,包括欲望。這一點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甚至是不敢去做。但是她敢去表達,面對自己的經歷,她很坦然。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去想想,在那種境況下,十年、二十年我們會怎么樣,會垮掉的,都會垮掉的。而余秀華的身體雖然有些不好,但她沒有垮掉,她用詩歌,用自己的心性來支撐著自己。

問:“有一句話是說,要么做一個痛苦的思想者要么做一只快樂的豬,我覺得我還是愿意做一個痛苦的思想者,不想做一直快樂的豬,對此您是怎樣看的呢?”

答:“我覺得這是天生的,我有時候很想垮掉,但是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多么大的悲傷,都會在歲月里里暗淡下去,平淡下去。深刻的悲傷和平淡的幸福放在一起,我覺得,時間可以撫平一切。我的思想與眾人不一樣,我選擇用短小的詩歌來表達自己,也是因為黑暗的日子里有了光明,才有了精彩的今天,所以我還是要感謝詩歌和自己的堅持,心性的堅持。”

余秀華并不是一個滿腹經綸的人,也不是一個讀書特別多的人,但是她的天性太好了。不僅如此,她還具備快速抓住一個事物核心的能力,知識、素質、教養、可以彌補我們身體的很多不足,最重要的還是要敢于直視自己,這一點余秀華做到了。她也是一個自然主義者,有自然地天性。

問:“你在寫作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答:“一邊看一邊寫,當不具備靈感的時候,需要的是一種能力。當別人的思想能夠改變你的時候,說明你不夠堅定,不夠成熟。沒有穩固的思想,你沒有穩固的思想,就寫不出好的東西,你一定要寫出自己的風格。任何人的理想都不可以借代,形式為內容服務。”

問:“詩歌能夠抵抗或者拯救生活嗎?”

答:“不行,上帝都不能,詩歌也不行。詩人是來拯救詩歌的,但是詩歌拯救了我。”

問:“您對當下詩歌有什么看法?”

答:“詩歌是一種意象,詩具有意象的依撐,詩歌的藝術與小說的藝術一樣,但是小說是的線索是藏著的,詩歌也有線索,沒有線索的詩歌不是好詩歌。”

問:“張海迪說:‘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如果命運注定要我承受,那就讓所有的苦難,一起降臨吧,也許生命會被碾成粉末,但我不屈的靈魂仍在驕傲的飛翔。’結合您的經歷,您是否也是如此呢?”

答:“張海迪沒有詩人的生活方式,不具備詩人的思維方式,我和她不一樣,她是屬于勵志的女性,她是屬于鼓舞別人的那種,但是我不需要鼓舞,我要做的就是做好現在的事情。”

問:“之前您說您特別喜歡海子,那么您如何理解他在生前說的“看到幸福的閃電?”

答:“海子的詩,我是真的很迷戀他,我理解的是:幸福是短暫的,幸福是濃烈的,讓人眩暈的。還是希望所有的人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記者按: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愛過又忘記》所要表達的主題吧,時間讓我們愛過又忘記。

主辦:合肥紙的時代書店

采訪:《知行周報》社

文稿:吳慮

編輯:王盛隆、白寓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