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個問題問一萬人也許會得到一萬種不同的回答。即使有一萬種答案,但所有的“想要的生活”都有共同的指標,那就是自己感受到這個生活就是“我想要的”,這種感受是積極的、樂觀的。
一個擁有樂觀精神的人,會保持著對生活追求的熱情,這正是我們需要的。
01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潛伏著一種偉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叫選擇。
小時候,我們總盼望著長大。因為長大之后可以不用寫沒完沒了的作業;可以不再被限制吃零食;可以想干嘛就干嘛。
與其說想長大,不如說是想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們對“選擇權”有迷戀。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比如下星期公司組織大型聚會。你會煩惱穿什么?是在衣柜里挑選,還是再去買一套?在商場里找到自己喜歡的衣服后,價格是否合適,要不要再去逛逛?
隨便一件小事兒都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問題,但正是這些問題證明了我們仍在生活,那些問題這是生活賦予我們選擇的權利。
具體怎么選擇,還是要你自己做主!
我們討厭古時女子的“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因為時代剝奪了她們選擇的權利,處于被壓迫之中。
如今我們的“被壓迫感”也同樣來源于部分事情不能自主選擇。
但那些自己能選擇的,要主動爭取,主動選擇。
自己想過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自我選擇的過程。不想被擺布、不想被束縛,我的地盤我做主!
02
在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時,切忌踏入“討好”的陷阱。
例如前段時間關于三十歲的標簽,關于催婚這個事兒。
周圍的同齡人,甚至比你小的人都已經成家了;周圍的人不斷地在你身上在挑刺;家人朋友都希望你能早點結婚……
盡管你自己萬般不愿,但為了“討好”周圍的人而隨便找人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很有可能離“自己想過的生活”會越來越遠。
那些問你“為什么不結婚”的人會繼續挑刺,問你“什么時候生孩子”,問你“要生個男孩子”……
一旦放棄拒絕的能力,便只好唯唯諾諾的過一生了。
你討好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卻忘了討好你自己。
03
有一幅經典的畫,叫“老婦與少女”。
同一幅畫,你看的是老婦還是少女呢?
同一件事情,消極的人看到的是不好的一面,而積極的人看到的是美好的一面。
國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位慕名而來的人,求到了一幅牡丹圖后掛在了自家墻上。
此人的朋友看到了牡丹沒畫全,缺了一角,而牡丹象征富貴,豈不是“富貴不全”?那人聽了,也覺得不妥,便請俞仲林重新畫一幅。
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后,告訴他:既然牡丹代表富貴,那么缺了一邊,不是“富貴無邊”嗎?那人聽了解釋,高高興興的回去了。
就算現實中有許多“壓迫”,但也可以愉快的選擇,也可以消除被壓迫的感覺,這樣也會使你改變態度。
將積極的思想放入腦中,你所想的是什么,就會決定你的態度,你的態度決定你想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