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十四? 越自由便越幸福嗎? 《適合比成功更重要》,132~133頁
【R-閱讀原文片段】如果沒有親身體驗,你可能會認為自由職業(yè)者的生活意味著完全自由自在和無拘無束。其實更多時候,自由職業(yè)者的工作比朝九晚五的工作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自由職業(yè)者通常比那些為別人打工的人需要更強的組織能力、談判能力和適應力,尤其需要承受經(jīng)濟的不穩(wěn)定性。想想看那些家里潛在的瑣事,像檢查冰箱有無食物,和貓玩耍,還有收拾房間。雖然冰箱噪音沒有同事的口哨聲讓人煩躁,但是當交稿的最后期限逼近,冰箱的嗡嗡聲就會變得像和尚念經(jīng)一樣引人分心。在特別不想干活的日子,甚至連折疊衣物都顯得頗為有趣。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自由越多就越幸福嗎?管束越多就越不快樂嗎?未必吧。根據(jù)人們對自由的需求的程度和對管束接受的程度,可以畫出一個四象限圖,分成四種類型。第一種,得到的自由少、對自由的需求也低;被約束的多,也樂于接受約束和指導。這一類人,他們希望生活有章可循,愿意在約束中有規(guī)律的生活。
第二種,得到的自由少,但是對自由的需求高;被約束的多,但是不愿被管束。這一類人就是我們最常遇到的那群“為自由吶喊”的人,痛苦來自求之不得。
第三種,得到的自由多,同時對自由的需求也高;被約束的少,同時也不愿被管束。這一類人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為自由吶喊”的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
第四種,得到的自由多,但是對自由的需求并不高;被約束的少,但是其實樂于被管束。這一類人是失落的一群人,在他們眼里“自由”或許意味著“冷落”,“管束”或許才是“關懷”,比如那些留守兒童。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所謂“自由意志”的覺醒,我們接納“自由”和“管束”在每個人心里意味著不同的含義。我們在這里僅小小地探討和思考一下:第二種狀態(tài)里的人如何能夠獲得第三種狀態(tài)里的人生,如何從“求之不得”到“得償所愿”,這才更有建設性的意義。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jīng)驗】初二的時候(時間),我(人物)進入到青春期,心中叛逆的力量開始噴發(fā),不服老師的管束、嫌棄教學的進度、渴望更多的自主,于是上學遲到、拖欠作業(yè)、上課看課外書……各種令老師頭疼的行為;但是讓老師又愛又恨的是我總能仗著自己的小聰明,各種考試一直保持著班級的第一和年級的前列。枯燥無聊的作業(yè)和拖沓的教學進度讓我不厭其煩,于是跟老師各種討價還價,最終達成“協(xié)議”,所有科目考到班級第一就不用交作業(yè)、總分考到年級第一就可以回家自習期末再回學校參加考試(起因)。(經(jīng)過)于是在我的努力下,為自己爭取到了3個月“自由自在”的時光。(結(jié)果)但是由于貪玩,期末考試成績從年級第一下滑到年級第七,最后不得不繼續(xù)老老實實回到學校上課。(反思)這次經(jīng)歷充分證明了,在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自由并不一定能帶來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對應)。
【A2-以后我怎么用】未來3個月內(nèi)(將來的具體時間),如果我進入一個需要被約束的環(huán)境或者一段需要被約束的關系時,我會按照以下步驟行動,讓自己不會陷入對自由求之不得的痛苦(目標):
1、擺正思維,沒有絕對的自由,不想被別人約束、就得自我約束,越多的自由、就意味著越多的自我約束。
2、培養(yǎng)能力,我的能力越強,我可支配的時間、金錢等資源就越多,我的被約束感就越少。
3、展現(xiàn)能力,讓別人明白不需要約束,我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比在被管束的情況下還要更好,超越人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