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讀完《引爆點》,就要迫不及待地想要說出自己的收獲。如果真的讀懂了引爆點理論,你會發現身上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了,有種神清氣爽的感覺,甚至會處于多巴胺高發狀態。
整本書實際上用流行潮產生的原因,即三大法則: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環境威力法則,分析了很多實驗及真實事件的原因及結果。最后總結了引爆點理論的兩點重要經驗:一、要想發起流行潮,就必須做到把有限的資源集中用到關鍵方面。二、世界并非是我們一廂情愿的直覺中的世界。
個別人物法則:聯系員、內行和推銷員
這個法則有點像古典說的媒體人的概念,這三種人的側重點雖然不一樣,比如聯系員的人脈廣泛,內行是行業圈子中有影響的人物,推銷員善于運用策略說服他人,但是他們無疑都是容易鏈接到他人的媒體人。流行潮的興起,實際上是剛開始有那么幾個聯系員,或者內行,推銷員,起了帶頭作用。因為他們在人群中的影響力,口口相傳的高效極容易讓他人開始接受媒體人的推薦。
如果要舉辦一個行業交流會,一定要邀請到這樣的媒體人,來為公司的產品或解決方案推薦。這也許是個高效的辦法。就像雷克薩斯剛開始上市時,遭遇到的全面市場上檢修。他們采用的不是郵件聯系客戶返修,而是電話聯系然后客戶現場維修。因為能夠買得起雷克薩斯價格高昂的車的人,一定是對車很有研究,講究的人,也就是內行。他們對雷克薩斯的評價,很快會口頭傳到一大批人耳中,可見影響有多大。附著力因素法則
能夠產生流行潮的事物,其本身質量也并不差。任何觀念要對人產生震撼作用,關鍵之處都在于其內在質量。這些是流行潮能夠興起的根本,但在適當的情況下,總是存在一種簡單的信息包裝方法,使信息變得令人難以抗拒。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這種包裝方法。
學校為了讓學生主動去接受疫苗而不是強迫,起初向學生描述不打疫苗會得什么樣可怕的疾病,并發給他們帶有恐怖疾病圖片的宣傳冊,可結果并不理想。隨后學校工作人員在校園地圖上標注了校醫院的地點以及打疫苗的時間,并在校園里樹立了很多到達校醫院的箭頭并標明了時間,其結果是去打疫苗的學生大大增加。其實學生們都知道校醫院的地址,只不過標出的時間讓他們自己無意識地將此安排到自己的作息時間里。這種箭頭和時間標注就是信息包裝方法,也就是打疫苗事件的附著力因素所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打疫苗這件事本身也很重要,也就是傳播的信息必須令人難以忘懷。環境威力法則:環境的影響和150法則
我們大家似乎都有一種慣性,本能地從人的基本特征的角度去解釋身邊發生的事情:他是個出色的籃球運動員,那個人比我聰明。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體情形和環境因素。心理學上叫做“基本歸因錯誤”(Fund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對于人際暗示比環境暗示要敏感。
我們會聽到過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在工作上極為細致謹慎,但在家里卻大大咧咧不愛收拾。但是我們不能一貫地判斷這個人就是個謹慎的人或者直率的人。如此說來,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性格其實更像是在某個時刻、某種情況和環境下流露出來的習慣、傾向和興趣的集合體,這些東西互相聯系,卻不是密不可分。然而,如果你理解了環境的重要性,理解了環境中那些具體、相對細小的因素可能成為人們的行為引爆點,那么你原來的情緒就不復存在了。
150法則說的是一個組織的人數如果超過了150,很快這個組織的管理就會陷入混亂的狀態。這里其實說的是如果想要發起大規模的流行潮,首先要發起許多小規模的流行潮。小規模的組織里,人與人的關系比較密切,正如一個家庭里媽媽知道電腦壞了要找兒子,因為兒子對電腦很在行。水管壞了找爸爸,因為爸爸很精通有經驗。超過150這個數,組織里的人們就會開始變得陌生,工作效率開始變低。這是一個屢試不爽的規則。
典型的例子就是笑來讀書會,笑來專欄留言小群等等,這些小組織里每個人的關系因為笑來而變得親切和熟悉,有共同的話題。組織越多,笑來的影響就越大,說的就是這個理。引爆點理論
我們總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的真正方案應該是綜合性方案,我們的努力應該是堅持不懈和不偏不倚的,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人的美德,只有辦事穩妥才能獲得成功。但問題是不加選擇地付出努力并非總是可行的,有時我們也需要走捷徑,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引爆點》藝術的最終目的。
這其實很像笑來的“鑰匙在別處”。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在事情本身,鑰匙在其他的地方。因為有那么多不確定的地方,因此我們可能擁有萬把鑰匙,知道我們找到最為合適的那一把。但總歸有辦法。
《引爆點》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它給了我們找鑰匙的方法論。事情都是有解決的辦法的,周圍的世界看似雷打不動,無法改變,但其實我們只要找準位置,輕輕一觸,它就可能傾斜。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Malcolm Gladwell 即本書的作者說:我們將進入一個口頭傳播的年代。我想如今已經是一個口頭傳播的年代,所以口頭表達能力至關重要。但最為重要的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