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準確預測股價嗎?
李笑來
1月16日
很多的時候,問題的質量決定答案的質量。不恥下問倒也沒錯,但問得不好,“不恥”其實是白費的。
首先,關于“準確”這個詞,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準確?所以,若是問答對話,很可能是這樣的:
甲:請問,股票價格的變動是否可以準確預測?
乙:請事先定義“準確”。
其次,關于“是否”,這世間的絕大多數問題,就算簡單,也沒有簡單到只用“是”與“否”就可以直接完整回答的……所以這樣的問題跑出來,最直接最正確的答案是:“不一定”,或者“不知道”……因為無論“是”還是“否”都是錯的、不準確的。
最后,關于“預測”,還缺個限定——“誰來預測”?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人與人之間的預測能力差異是巨大的,此為其一;其二,如果信息完整度決定預測質量的話,那么,不可否認有一些人基于種種原因比其他的人所擁有的信息完整度高出許多個量級。
以上三點的簡要分析,某種意義上,可以算作是一個“縝密思考”的最基本示例 ——在很多不擅長思考的人的眼里,“你這不就是挑刺嗎?你這不就是雞蛋里挑骨頭嗎?”很顯然,另外一些人不這么想,他們只是習慣了認真仔細。
讓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問題:
現在的 Google 股票價格是 xxx 美元。請問,如果讓你預測五分鐘之后這個價格是上漲呢?還是下跌呢?那么,你的預測準確率大概是多少?
無論你是基于感覺,還是基于你過去已經讀過的一些理論(比如“概率論”,比如“隨機漫步理論”,抑或別的什么),很可能,無論你是誰,那預測的準確率大概是無窮趨近于 1/2。
1/2 是什么意思呢?1/2 的意思就是“你實際上根本猜不準”,預測正確與否,實際上完全靠運氣。
請注意:
預測的準確率要超過 1/2 才有意義,否則還不如拋硬幣去決定呢。
如果預測的準確率高到一定程度,比如 60% 以上,那么也就是說,10 次里有至少 6 次預測準確,那就一直預測下去,不僅要預測,還要用錢去“賭”——長期來看,一定會賺錢,賺很多錢……你應該能反應過來,其實準確率并不需要高到 99% 的地步,哪怕是確定地高于 50%,比如 51%,那么“長期來看也一定很賺錢”。
可事實上,對于“5 分鐘之后的價格是比現在的高還是比現在的低”這個判斷,幾乎可以肯定,無論你用什么樣的方法策略,長期來看,你的預測準確率只能是 1/2——換言之,無論怎么努力,那個預測都是沒有意義的。并且,這個結論實際上早就被實踐無窮次地驗證過了。
這有點違背直覺,正如“你拋硬幣的結果已經連續 32 次正面了,然而,下次你再拋硬幣的結果是正面的概率依然是 1/2(因為拋硬幣是‘獨立事件’)”一樣違背直覺。
現在有一種所謂的“投資品類”,叫“二元期權”(Binary Option),網上很多——雖然很多國家早已經禁止這種東西的經營。這個東西出現時間其實不久,但也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了。本質上來看,它就是股市版的“賭場游戲”——“猜大小”。
給你一個實時的價格數據(可能是某個股票價格,或者某個股指價格,抑或黃金價格、期貨價格等等),讓“投資者”預測 1 分鐘之后(或者 5 分鐘、10 分鐘、15 分鐘)的漲跌——投資者可以“買漲”或者“買跌”……猜對了,連本帶利總計 180% 的回報,猜錯了,全賠。也就是說,相當于“賭場抽水 20%”。
這種設定,使得所謂的投資者必須做到預測準確率至少超過 70% 才可能“長期穩定地賺錢”。于是,這么多年過去,從來沒有任何人在這種所謂的“投資品類”(實際上是抽水比例很高的賭博)里賺到過錢,都是很快輸光。
簡單一點描述,就是,你拿 10 元錢開始“預測”(“猜”、“賭”),平均來看,10次之后你已經輸光了——因為總體上相當于每次被抽水 1 元錢。
當然,事實上,很多人第一次就輸光了,因為上來就猜錯了;還有很多人第一次猜對了,手里還有 18 元,然后連續兩次猜錯(一次押上 10 元,一次押上 8 元),也輸光了……把所有的“賭徒”數據全部集結起來(相當于把所有賭徒看做是一個大賭徒),那么,它平均來看,“猜” 10 次之后,就會輸光。
在賭場里,一個賭徒的“賭資”和“總投注金額”是不一樣的,因為他有時贏有時輸,所以,最后的“總投注金額”一定遠遠大于他的“賭資”。總體上來看:
總投注金額≌賭資÷抽水比例x[1+(預測準確率-1/2)]
這就意味著說,總體上來看,“總投注金額”越接近“賭資÷抽水比例”這個數值,就意味著說,預測準確率越趨近于1/2……然后我們再去看這些“賭場”的數據,最后的結論是,把這么多年來那么多的“二元期權”的“投資者”(其實是賭徒)的戰績歸結到一起,最終他們的“總投注金額”基本上就等于“賭資÷抽水比例”這個數值。也就是說:
總體上,“預測幾分鐘之后的價格”,無論用什么樣的手段,無論用什么樣的理論,最終,都是無意義的,預測準確率跟拋硬幣一樣,頂多1/2而已。
請注意上面文字中反復出現的“總體上”這個字眼。不是說沒有任何人賺到錢,而是說,總體上所有人都輸了。統計數據告訴我們,參與“二元期權”這個“投資”(實際上是最差的“賭博”品類,因為抽水實在是太狠了,竟然 20%?。┗顒拥馁€徒們,就算是其中的一部分“贏了錢”,也相當有限,都在一定的“偏差允許范圍內”,根本就沒有任何“離群值”(統計學里的一個概念,“Outlier”,指那些與普遍數據模型偏差極大的樣本)。
在這里需要補充一下,統計概率知識,是最基礎的“賺錢思維工具”(沒有“之一”)。我認為任何希望自己將來進入投資領域的人,都應該補上這個基礎。
事實上,這是大學基礎課程,只不過,絕大多數人沒有從覺悟上理解統計概率基礎知識有多么重要,于是,這一輩子就好像別人是帶著完善的裝備下海潛水,你卻赤身裸體就直接跳了進去一樣,看起來也不是不行,可就是處處吃虧,卻又永遠不自知。
“麻煩您推薦一本書唄?”——我知道你腦子里剛剛閃過這個念頭。我的建議有兩個:
1.大學里的課本就已經很好;
2.挑書這事兒,一定要自己做,不要找別人推薦書籍,因為那樣會讓自己的“挑書能力”永遠差,越來越差,“用進廢退”是哪兒哪兒都適用的道理。
金融學里,有一個假說,叫“隨機漫步假說”(Random walk hypothesis):
這個假說認為,股票市場的價格,是隨機漫步模式,因此它是無法被預測的。
早在 1863 年,一個法國人,朱利·荷紐(Jules Regnault),在他的書中就提到過這個假說;1900 年,法國數學家路易·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也討論過這個概念;而這個假說要再過許多年,即,1973 年,因為普林斯頓大學的伯頓·墨爾基爾教授(Burton Malkiel) 的《漫步華爾街》出版之后才廣為人知。
迄今為止,一百多年過去,“隨機漫步”這個詞后面跟著的詞,依然是“假說”,而不是“理論”——因為爭議實在是太大了。支持者甚至做過各種各樣的實驗,比如,讓一個參議員用飛鏢去扎財經報紙,如此這般選出 20 支股票作為投資組合,結果若干年之后,發現這個組合的表現竟然和股市整體表現相若,更不遜于所謂“專家”所推薦的投資組合,甚至比相當數量的專家推薦表現更為出色——在更夸張的版本里,不是參議員,而是猩猩,不是用飛鏢選,而是被猩猩撕碎的財經報紙碎片里名稱依然完整的那 20 支股票……
然而這并不能使另外一群人信服——就好像即便是在今天,神創論和進化論依然各自的支持者旗鼓相當一樣(如果你認為進化論早就戰勝了神創論,那你就太天真了)。
一切跟概率相關的推論,都是很難被普遍理解普遍接受的——這很正常,因為要看的是“長期總體的結果”,但,眼前能見到的卻只有“此時此刻的某些特定案例”,所以,總體上來講,理解概率論的難度,事實上并不見得低于理解進化論的難度。
但,我個人的觀察有一點不一樣,我覺得隨機漫步假說之所以有爭議,其實關鍵點在于預測的時間期限。如果我做如下的描述,爭議很可能幾乎沒有:
1. 短期價格預測是不可能的;
2. 長期價格預測是很可能的;
3. 預測時間期限越長,預測難度越低……
對于短期價格預測,隨機漫步,應該干脆是“理論”而不是“假說”,預測下一分鐘,或者下一小時,甚至第二天的價格,本質上來看,無論用什么樣的理論和工具,最終的結果不會優于“拋硬幣撞大運”的結果。
然而,對于長期價格的預測,實際上是很容易的,因為“基本面”就放在那里:
股價最終體現的是企業價值的增長;
世界一直在進步,經濟一直在發展,這是大前提;
有些企業就是能做到與世界共同進步,與經濟共同發展……當然,也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卻根本做不到……
于是,一個“詭異的結論”出現了:
預測某些股票的價格變動,短期根本不可能,長期卻很容易,越是遠期越是容易預測得更準確……
若是我去“賭” Google 五年后的股價“一定”比今天的股價更高,并且高出很多——我想,勝算是非常大的,預測準確率應該遠超 1/2,乃至于事實上幾乎沒有人愿意跟我“對賭”這個事情。
有一個概念,叫做“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指的是:
絕大多數賭徒傾向于相信之前的下注結果對當前下注有影響(至少是一定的影響)……
賭徒之所以是賭徒,其實就是知識欠缺,他們無力理解和接受概率學上的那個重要概念:“獨立事件”。
有統計表明,無論學沒學過概率論,真正不受“賭徒謬誤”影響的人,低于總人口比例的 20%,也就是說,至少有 80% 的人或多或少會受“賭徒謬誤”影響——別震驚,事實如此。另外一個“驚人”的數據是,70% 的人根本看不出“如果 P 發生了,那么就會出現 Q;現在 Q 出現了,那么 P 一定發生了”的邏輯謬誤(Eysenck and Keane, 2000)。
所以,若是你能理解并理性地接受“隨機漫步理論”(注意,這次我用了“理論”而不是“假說”),弄不好你已經刷掉了 80% 的“對手”;若是你進一步厘清了這個“理論”的應用范圍——不是長期,而是短期——那么你又刷掉了剩下的對手總得至少一半,于是,你很可能已經是個“優秀”選手了。
上周的文章里,提到一個細節:“每個月更新一下數據”,背后的原理是:
從一開始就要習慣于避開“短期思考”。
思考,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對于不必要的事情,一旦不小心開始思考而后還竟然停不下來的話,那么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無力于把注意力放到應該思考的重點上去。
雖然這不是容易的事兒——需要很久才能“習慣成自然”,起碼一年?但,我覺得一年之內能做到“習慣成自然”已經是非??旆浅澦愕牧?,不是嗎?
關于 “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金錢” 這話,許多年來我一直有個沖動,想把它糾正為:
知識就是金錢,時間就是力量。
一方面是因為這樣說才更為準確,另一方面也因為大多數人不知道知識根本就是金錢,大多數人也不知道時間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也從來不知道應該多么地敬畏那可怕的力量。
思考與行動
1. 我猜很多人得補課,因為我知道有很大比例的人,在此之前從未認真考慮過“假說”、“理論”、“原理”之間的區別。
2. 還有另外一些人得補更基礎的課:他們很可能一直以來習慣于把“有爭議”當作是“沒道理、站不住腳、不需要相信”的標志……殊不知,“有爭議”本身并不能判斷對錯。
3. 大多數人都需要去補課,統計學與概率論——你是成年人,你必須自己想辦法,我能做到的只有“提醒你:你必須補課”。
4. 有人說,交易所其實就是賭場,交易額就是“總下注金額”,交易費就是“抽水”……說實話,這說法是對的。不過,雖然交易所里也有很多賭徒,但是賭場里卻很少有投資者。那么,“賭徒”與“投資者”之間的區別究竟應該是什么呢?其實這篇文章里已經給出了答案。
5. 復習過去的文章,結合今天的文章,想想為什么給自己的資金“判刑”的刑期越長越好?這么做,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都有哪些?
解讀:音頻25 “你能準確預測股價嗎?”
1、短期價格預測
問題:5分鐘之后的價格是比現在的高還是比現在的低?
答案:無論用什么手段,無論用什么樣的理論,最終,都是無意義的,預測準確率跟拋硬幣一樣,頂多1/2而已。
結論:短期價格預測是不可能的
2、長期價格預測
理論:長期價格預測是很可能的;預測時間期限越長,預測難度越低。
依據:
......股價最終體現的是企業價值的增長;
......世界一直在進步,經濟一直在發展,這是大前提;
......有些企業就是能做到與世界共同進步,與經濟共同發展......當然也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卻根本做不到.......
3、上個音頻,李笑來要求我們“每個月更新一下數據”
理由:從一開始就要習慣于避開“短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