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攻擊性障礙、自我和諧的的攻擊?
(一)攻擊性與攻擊性障礙
◎ 對攻擊性質的認識,理論界一直存在分歧。傳統攻擊理論的假設認為:1)攻擊是遭遇現實原則后的反應(現實原則指個體遇身心安全危機時的趨利避害之需)。2)攻擊性指具有對他人有意挑釁、侵犯或對事物有意損毀、破壞等心理傾向和行為的人格特征。
◎ 攻擊性屬人的本性,作為中性詞語或概念,可分兩大類:成熟健康的攻擊性、幼稚非健康的攻擊性。前者,屬建設性、不帶傷害的表達攻擊性,如尊規則下的各類競爭、競賽、辯論等行為,稱自我和諧的攻擊;后者,是以傷害的破壞性的方式表達攻擊,如破壞規則、虐奪他人利益、侵犯或侮辱他人等,稱攻擊性障礙。
◎ 攻擊性障礙的另一常見特征:畏懼攻擊,面對被挑釁等攻擊,備感無助、無力回擊,以及拖延癥、冷暴力、物質依賴、暴食癥等被動攻擊形式。
◎ 本文借助溫尼科特理論。他的攻擊性理論在精神分析界獨樹一幟,其理論核心-早期母嬰關系的“促進性環境”,把原初攻擊性視為與愛同等重要的發展性力量,對攻擊性表達的干擾會危急心理的成熟。溫尼科特的新攻擊理論增加了攻擊驅力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不僅僅是對挫折的被動性反應。(參考書《兒童攻擊性的精神分式解讀》《與情緒發展有關的攻擊性》——溫尼科特)
(二)兩種環境決定攻擊性的發展方向
溫尼科特把攻擊性視為生命的力量,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潛能,這一潛能以何種方式表現出來,依賴于撫養環境提供的功能。
(1)促進性環境,可以逐漸整合兒童的攻擊性。
◎ 體現為:關系存在理解、給予、允許、寬容等要素。即,足夠好(60分)的母親或撫養人,能穩定地接納住嬰兒攻擊,不予憤怒,不予報復嬰兒。
◎ 兒童的心理實質:掌控欲、好奇心的滿足,自足自信的愉悅感、確認感。
◎ 兒童會發展出:自我和諧的攻擊,具有自主性、創造性、進取性的人格特質。
(2)不夠好的環境。攻擊性障礙,主要來自早期失敗的教育:攻擊性不能夠被包容。?
◎ 體現為:關系環境是一種控制性、否定性、施虐性的存在,包括過度保護,過度給予。
◎ 兒童的心理實質:對風險高度敏感,害怕具沖突、競爭、攻擊性的關系。
◎ 兒童會發展出:防御性想象與思維,過度順從,破壞性或反社會性傾向,偏執性,回避性等人格特質。
二、攻擊性障礙與焦慮抑郁的動力學關系
(一)自我成長與攻擊性緊密相連
(1)自我的起源
◎ 溫尼科特認為,在早期階段當“我”和“非我”正建立的時候,是攻擊性要素更為確定的驅使人產生一個外在的“非我”或對象的需要。
看來,自我起源于對立關系,以致“我”看見“非我”。
◎ 溫尼科特還認為,人的自我成長來自兩要素:愛的要素,攻擊性要素。通過早期階段的愛的要素,嬰兒和他的欲望的對象似乎化而為一了,攻擊性要素則滿足了一種分化的欲望。
看來,是攻擊性要素,構筑的那個對立關系,或叫“我”和“非我”關系。
(2)攻擊性要素在自我中的地位
◎ 既然自我的真正形成,始于分化,而攻擊性要素,成就了分化。換句話說,攻擊性要素是自我分化的條件,而自我分化,才使得成長成為可能。
◎ 那么,攻擊性要素在自我中的地位,猶如人的咽喉。很多抑郁焦慮、自戀障礙,包括社會適應不良的成人,其實都是自我,或叫人格未達分化的“巨嬰”。
(3)誰阻礙了人的自我分化?
關鍵詞:社會文化-糟粕觀念; 家族動力-情結傳遞; 依戀關系-敵對共生,如施受虐。
(二)焦慮癥焦慮著什么?
(1)焦慮癥有多種不同的癥候
◎ 主要指神經癥性的焦慮,如廣泛性焦慮,驚恐障礙,心因性失眠,意義焦慮,選擇焦慮,等等。當今仿佛是,意義焦慮的人越來越多。
◎ 何為意義焦慮?身在安全或優越的環境,找不著存在意義的自己。如那句流行話:世界之大,卻沒我的位置。
(2)焦慮癥的意識與無意識
無論何種焦慮癥候,基于我們對心理個案治療的觀察,發現有以下共性。
共性一,對危險過度敏感,行事過度謹慎:
◎ 凡事往壞處想,凡事力求正確、保證安全。
◎ 他們焦慮著——自己,尤其是親人的人身安全;焦慮著現實的麻煩、沖突、變數或變化;焦慮著未來、各種隱患。
共性二,早期“不夠好的環境”或“攻擊性不被包容的環境”:
◎ 常見:溺愛或忽視。注意,溺愛是破壞性攻擊的變種,因它摧毀了幼兒很多自發力量的成長;忽視指的是對幼兒的攻擊性要素的忽略、或輕蔑。
◎ 因此說,在他們心底被種下了-我虛弱、我愚鈍、我怯懦;在他們的個性里被住進了-敏感、謹慎、患得患失。這些深埋的潛意識自我,是他們既感到害怕,又感到陌生的自己。
共性三,焦灼的無意識恐懼:
◎ 焦慮者意識上比較肯定,是自己想的太多、擔心過頭了,但就是控制不住的愛擔心,仿佛背后有一雙看不見的手,隨時在敲打自己別這、別那......故,心里的惶恐,總勝過腦子的認為。那雙看不見手,可從他們的夢里去看是誰的?
◎ 焦慮癥者時常有這樣的夢:趕考,不是焦時間不夠,就是害怕考砸,趕不上車...被陌生人追趕...從高空掉下來...錯過什么,等等。
這些夢隱喻了他們真正焦慮的:萬一我再被攻擊、再被傷害、再被丟失咋辦?
◎ 那么在焦慮癥的無意識層面,是早期創傷-被攻擊、被吞噬的恐懼體驗,一種脆弱自我的心理投射。
◎ 想說,五花八門的焦慮癥候,不過是心底不安全感的肆意外漏;驚恐發作,不過是外因(或沒有外因)誘發的一場無意識被害恐懼的爆發。
(三)抑郁癥為誰而郁?
(1)抑郁癥的多種癥候
◎ 抑郁癥有內源性和神經癥性抑郁。前者須用醫療手段干預,后者可用心理治療干預。本文談論的神經癥性抑郁,常見有:抑郁遲滯,抑郁焦慮,抑郁強迫。
◎ 抑郁遲滯,主要指思維的遲滯、身體乏力、沉重感、行動緩慢。
◎ 抑郁焦慮,指心境的跌宕紊亂,易燥易怒、憂患深深、顧慮重重。
◎ 抑郁強迫,指內在的強迫性意念或沖動,并對此的壓抑,如因控制不了的強迫性思維、強迫性行為而痛苦,而抑郁。
(2)抑郁癥的意識與無意識
跟焦慮癥候一樣,無論有多少抑郁癥候,從個案心理治療的觀察發現,仍有共性的。
共性一,鮮明的個性特征:
◎ 非常敏感、認真、較真;高自尊心,高內省力,低價值感。
◎ 兩種極端傾向:要么,極具攻擊性,如易激惹、動輒暴露、苛責他人,尤其是自責、自虐、自毀......要么,極具拖延癥,如懶散、冷漠,低落,呆滯、了無生趣,無力感......
◎ 這兩種傾向,顯然透露了深刻的敵意和憤怒。
故,罹患抑郁的人,是在為自我生命力的攻擊性受損而郁。
共性二,早期不夠好的環境,或是“攻擊性不被包容的環境”:
◎ 常見有:溺愛、苛責、嫌棄。這些都是埋藏較深的攻擊性創傷。何解?溺愛前面講了,是對幼兒自我功能的虐奪、自我分化的遏制。苛責、嫌棄,本就是對幼兒的自戀傷害。
◎“攻擊性不被包容的環境”可以說是抑郁癥的心理機制,這里用依戀關系理論加以說明。早期攻擊性不被包容的環境,如同是:不安全的早期依戀關系“你不好-我也不好”,情形與后果則是:攻擊性未被關系人準許、包容、甚至被關系人打擊報復...自我碎片化、自我的攻擊性被壓制,向攻擊者認同等等。
◎ 但是被壓抑的攻擊能量會以其它方式泄露,如選擇焦慮、總是出錯、失誤行為......
故,罹患抑郁的人,表面上是在為自己失戀了、對事失去興趣而抑郁,實則是在為過去的那些不同程度的受傷自我、失寵的自我而抑郁。
共性三,郁積的無意識攻擊能量:
◎ 抑郁癥的成因、心理機制很復雜,但關鍵之一是攻擊性壓抑。主體在對攻擊性壓抑的同時,滋生并壓抑著對攻擊者(客體)的敵意。
◎ 溫尼科特的核心觀點:成長的最早階段,原本統一的生命力分裂為兩種因素:得自于對立兩面的攻擊性因素,和得自于贊美的愛的因素。只有通過攻擊性的要素,與他者的關系才能夠存在。
◎ 因此,早期的攻擊性壓制,尤其當母親對兒童的攻擊進行打壓,兒童會抑制攻擊欲,或將攻擊轉向自身來對此進行防御。同時,將形成一種回避性人格特質:害怕和回避一切矛盾、沖突性的事情。
◎ 假如攻擊潛能的發展,全賴人生長所需的蛋白質,那么抑郁癥的兒童包括成人,在生命初期就患了蛋白缺失癥,即攻擊潛能被扼殺在了搖籃中。
從抑郁癥的典型特征——內疚、負罪感、自虐等看出,他們人格中應有的“自我和諧的攻擊性”早被截取,或被損害,或被郁結。
◎ 所以,抑郁僅是一道沉甸甸的屏障,它遮蔽了無意識郁積的攻擊能量,以致抑郁者常常有一種活著卻沒有活的感覺。
也所以,罹患抑郁的人,是在為自己已喪失的力量與存在感、尊嚴與價值感的自我而郁郁。
(四)修通攻擊性障礙的兩個方向
(1)向內
◎ 反省,認識自己是誰。人的心理痛苦,多來自“我是誰?我如何成為了今天這般?我將去哪里”的不自知。如,很多這樣的例子:他/她從小就很討厭——邋遢、酗酒、強勢、愛抱怨、愛撒謊...等人,卻不知為何,長大后的他/她竟成為了自己很討厭的某種人。
◎ 具體方式,通過自省-自我分析,或求助心理咨詢-精神分析,達到對自我的深入理解。
(2)向外
◎ 外展能力。具體的方式太多,大到做自己熱衷的事業,小到整理房間。凡能使自己動起來的方式,都是生命活力、能力的外展。
◎ 外展能力,幾乎是修通攻擊性障礙的最好,甚至是唯一好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