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三本蒙臺梭利的書,分別是《童年的秘密》《發現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
如果這學期要是沒上過蒙臺梭利教學法,我可能對蒙臺梭利的了解一直會停留在大二的一節《中外學前教育史》上老師提及的意大利教育家哲學家和醫生。不,或許也只是記得名字。
老師說蒙臺梭利幼兒園就是“淑女紳士的再造班”,上過這八次課后不得不承認確實如此,可以說在我腦海里蒙臺梭利教學法就是重復、耐心、感官觸摸的象征。剛好蒙氏的理念:環境的重要性;獨立;生命自然發展;有吸收力的心靈;敏感性。
在她的著作里,我不止一次與她的思想產生共鳴,并從中感受到了綻放的生命之美和人性的光輝。
在《童年的秘密》有那么一段話“心理分析告訴我們,人在嬰幼兒時期遭受的心理創傷,其影響是慢性、持久而深遠的、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不得不承認,隨著年齡增長自己的不足之處漸漸的顯現出來,而這些往往都能在童年的某個片段中找到原因,就像蒼白的臉色被胭脂所掩蓋。但時間久了,這種心理會侵入機體的各個部分,讓人生出疾病。然而長大的我們只記得后來、只看到結果……久而久之,我們也在過著循環的生活,把痛苦再次建立在自己孩子身上。
孩子渴望從外界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而父母已經具有了豐富的知識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很難理解孩子,而孩子也很難理解父母的做法。兒童會關注最細微的細節,而不是像成人那樣運用心理綜合來判斷事物,這樣就會造成成人與兒童之間的誤解,兒童可能會認為我們不能理解事物,也不能理解他。可是這時候身為一個思想獨立經驗豐富,已經在這社會摸爬滾打多年的自己不是更應該理解當人在面臨一個新環境的時候會有多么的不知所措又是那么的想要去探索么?事實卻是成人常常高喊著愛孩子的旗號,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喜歡以自己的喜好和標準去控制孩子,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孩子的一切,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判斷孩子的言行的正確與否,并把孩子看作心靈空白無物,有待成人去填塞的容器。從孩子剛一出生起,我們便常常似乎本能地開始對孩子有所提防。我們本能地愛護自己的財產,會想方設法防備并制止不懂事的小孩子破壞我們的每一樣東西。在我們看來,小孩子總會不小心弄壞家里的東西,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
不妨捫心自問,自己對孩子了解多少。是否知道孩子反復無常、任性、發脾氣、哭鬧究其原因又是為了什么?事實上,孩子發脾氣,是因為成人總是違反自然規律而錯誤地對待他,毫無原因的哭泣、發脾氣或拒絕成人所有的安撫,這足以說明嬰兒內心有未被滿足的需求,然而器官未發育完善的他無法完整的表達出自己的所想。
兒童對秩序敏感,是我比較訝異的點之一。或許是前兩年的理論學習中未能好好深入吧。書中談及嬰兒對秩序敏感的表現在于如果嬰兒看到某些東西放在適當的位置,他就會顯得很高興;如果某些物品沒有放在適當的位置,他就會焦慮不安、哭鬧。記得有這么一個例子: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外出散步,途中媽媽覺得天氣熱把一直穿著的外套脫下來搭在手腕上,孩子不一會便哭了左哄右哄孩子還是止不住哭泣的眼淚當媽媽聽從在旁邊教育家的建議把外套重新穿上時,孩子才停止了哭聲……在孩子看來,是我們打破了他內心的秩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常態,即當成人看到兒童做某件事要比自己多付出很多倍的努力和時間,結果卻收效甚微,而自己則可以干凈利落又快速地完成這件事時,成人就會忍不住出手幫助孩子。殊不知,兒童有自己的行動節奏。
我們想要對孩子的學習興趣進行啟蒙時,不妨給孩子一些物品,讓他可以進行工作(蒙氏中的“工作”意為兒童只有吸收周圍環境中的經驗,才能獲得完全的發展,對于兒童這種吸收經驗的活動)孩子會被這些物品吸引,因為它們能夠完善兒童的感知,發展他的分析能力和運動能力等。另外,這些物品還能教會兒童聚精會神,而傳統的言語說教做不到這一點。在《發現孩子》中,有這么一個例子:老師會在黑板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它代表的是一個抽象概念的視覺形象,而對于那些從沒有實際觸摸過三角形的孩子來說,要學會這種形狀,就要努力記住這個形狀的樣子。接著,老師會根據這個三角形,給孩子們講解很多抽象的幾何計算。但是這些老師通常不知道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孩子一無所獲,因為它除了用眼睛看,不能與其他事物相結合再被孩子感知,很難成為孩子想象與創造的靈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概也在詮釋這個道理,經驗才能讓人產生共鳴。
在這里想推薦一則魚牛的故事,即在一個池塘里生活著一只青蛙和一條魚,有一天,青蛙對魚說:“今天,我想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魚羨慕極了。等青蛙回來以后,它迫不及待的要讓青蛙說說外面的世界。青蛙說:“我看到一只比我大很多的叫牛的動物。”從來沒見過牛的魚馬上讓青蛙給它講講牛是怎樣的。青蛙說:“牛,身體比你大 1000 倍以上,有四條樹干一樣粗的腿,眼睛很大很大,頭上還長著兩只又彎又尖的牛角。”魚聽了青蛙的介紹,在它的腦中出現了一個魚不像魚,牛不像牛的怪物。
魚牛的故事和皮亞杰的建構式學習理論說明:要想更準確的理解概念、把握規律必須有足夠的認知來提供支撐,當鼓勵兒童多動手多參與以獲得更多的更真實的實踐經驗知識,在提高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領悟的能力。
嬰幼兒通過感官獲得外界的印象,而這些印象逐漸形成了他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