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講: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聽起來,感覺是這些道理對自己沒什么幫助,其實是,道理從來都不是用來聽的,而是用來實踐的。如果你只是聽道理,不去實踐,那道理并不會對你的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自我管理的第一篇《自我管理之一時間投資法:時間分配,決定人生》,講到了如何記錄時間,分配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投資對未來有利的事情上,時間分配,決定人生。第二篇《自我管理之二要事第一,找到人生的“真北”》,講到如何找到人生的“真北”,將時間投資到對人生“真北”有幫助的事情上,也就是要事第一。
但是,如果沒有持續的行動作為保證,即使你懂了時間管理的方法,找到了人生的夢想,也不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們現代人的行動力如何呢?從下面兩個例子可見一斑,我想這兩個例子不是特例吧。
2015年,我參加了古典老師發起的“改變自己訓練營”?;顒影l起時,大家的熱情非常高?!?00天改變自己訓練營”號稱是萬人訓練營,是史上最大的訓練營。最開始,同時有10000多人在線上學習。但是,活動開始之后,參與者的熱情消退,行動也減弱了。到了三分之一時間時,很多人就默默地不行動了?;顒舆M行到一半時,組織方把不行動的參與者清退了。我們組本來有400多人,清理之后只剩不到200人左右。真正堅持到100天的,我自己估計不到20%。
我自己組織了“百日寫作”活動,情況也類似。報名的人很多,最開始熱情也很高,可是行動了幾天,就放棄了。“百日寫作”第一期有50多人報名,最后堅持完成100天寫作任務的只有5人,只有10%的完成率。
互聯網時代,人們很容易被激情點燃,卻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大部分都只能保持一小段時間的行動。這樣的淺嘗輒止,并不能給人生帶來好的改變。正如吳伯凡老師在《青年人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勝出》的在線分享時說的:如果你每天的行為都沒有跟別人不一樣,那你最終的結果也不會跟別人有什么不一樣。我覺得很有道理。人生的積累不是加法,而是指數型積累。除了激情,還需要保持良好的習慣,讓行動落地。你是否有勇氣將良好的習慣保持一生?
在2015年,我完成了3個100天活動,其中每日寫作持續了350多天,每日論語120多天,還完成了古典老師發起的“100天改變自己訓練營”,每天三件事打卡持續120多天。
我自己在持續行動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這句話的涵義:激情點燃夢想,習慣成就理想。
那夢想和理想有什么差別呢?在古典老師的《6堂職場發展必修課》里,古典老師提到了幻想,夢想,理想三者的區別。
1. 幻想,夢想和理想的區別。
古典老師用非常簡單的詞語概括了三者的區別。
幻想:價值觀完美實現。這往往是不現實的,因為價值觀之間會有矛盾的。
夢想:價值觀排序,資源無限。現實往往是資源是有限的。
理想:價值觀排序,資源現實。這才是夢想和現實的平衡點。
所以,夢想和理想的差距是,夢想是不考慮資源的,但在現實中,資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如何將夢想轉變為理想,就是需要開始考慮資源。對于個人來說,時間和精力是資源之一。當你投入時間和精力,也代表你行動了。在一定程度上,行動讓夢想轉化成理想。當你了解到這一點,你也就能理解這句話了:激情點燃夢想,習慣成就理想。
2. 對于自己的夢想,你開始行動了嗎?
很多人的夢想沒有轉化成理想,只是夢想,是落不了地。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是因為你沒有邁出第一步。我記得初中時學過一篇文言文《為學》,覺得這篇文章里的例子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窮和尚和富和尚都想去南海,窮和尚說:一瓶一缽足矣,富和尚說,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富和尚面露慚色。對于我們也一樣,很多時候,不是外界條件不允許,而是自己不行動。當你行動起來了,其實事情遠遠沒有想想中那么難,資源也會慢慢出現。
3. 邁出第一步的重要性。
不管是夢想還是理想,如果你永遠不行動,那永遠落不了地。
關于行動,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實用的行動力公式:行動力=(P/O)*A=(伙伴/目標)*方法。
我們平常說的“行動力”,總感覺是很抽象的,其實,行動力是可以用數值來預估的,尤其是團隊的行動力。
我們存在的問題之一是:想法太多,既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結果往往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什么時候都沒有做好。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當你目標越多,行動力的值越小。所以,一個階段,最好只選出一個唯一的目標,然后先把這個目標做好了,再開始新的目標。不要一下子做好幾樣目標。即使有好幾個目標,至少也要選出優先的目標。
我們存在的問題之二:只有想法沒有行動。大家想這個公式什么時候會等于0?就是當A=0的時候,我們可以把A分解成下面這個公式A=a0(a1+a2+a3+……+an),a0就是你的第一步。當你不邁出第一步,你的行動力公式永遠都會是0。
推薦大家去思考自己的夢想,然后計劃怎么邁出第一步。當你有了第一步的行動,慢慢的,你也會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和你一起行動。當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一起,行動力是很強的。如果一個團隊只有一個唯一的目標(O),團隊有10個小伙伴(P),每個小伙伴可以帶來1個能力(A)。如果用行動力公式,這個團隊的行動力=10*10/1=100。如果這個團隊的目標沒有同意,有兩個目標,那團隊的行動力=10*10/2=50。
從POA的公式可以看出,目標越少越好。如果不邁出第一步(a0=0),永遠沒有行動力。
希望大家可以去思考自己的一個夢想,然后果斷地邁出第一步。
4. 如何持續行動呢?
當你邁出第一步,如何持續行動呢?從本文開頭的例子可以看出,很多人缺的不是邁不出第一步,而是無法持續行動,容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在2015年,我持續做“每日寫作”達到350多天,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粗淺經驗。
第一,在決定持續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想清楚自己的做這件事的初衷。
這樣可以防止三分鐘熱度。想明白初衷之后,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遇困難,想到初衷,還是能克服的。我開啟每日寫作的初衷很簡單,寫我的所思所想。這個簡單的初衷也是我持續行動的力量源泉。
第二,可以把這件事放在清晨做。
我能夠持續寫350多天,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我是每日清晨寫作,起床之后,簡單洗刷,就開始寫作,每天都是如此。
在早晨寫作有很多優勢,早晨的時間是可控的,早晨的大腦是鮮活的,在其他的雜事還沒有進入你的大腦之前,先開始寫作。早晨就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先做完,一天心情都會很好。在上一篇文章里,也提到了《吃掉那只青蛙》這本書,把難的事情先做完,先把青蛙吞下去。
現在很多人都是夜貓子,喜歡熬夜,喜歡晚上做事情,如果你是這種類型的,也可以放在晚上寫,看自己的習慣。但是,晚上的時間不如早晨的時間掌控性那么強。在晚上,總是會有一些突發事件,讓你不能按時完成每日寫作,這樣又會很自責。推薦大家閱讀《每天4點起床》,一個夜貓子是如何變成清晨型的人。
第三,100%的堅持比98%的堅持更容易實現。
我想,在你決定做一件事情之后,就不要給自己找借口的機會。100%的堅持,你就會每日去做,一旦有了特例,就會接連不斷有特例情況,你的持續行動就會被打亂,就不容易堅持下去。我的每日寫作以及在公眾每日發布一篇原創文章,都是要求自己沒有特例,達到100%的堅持。當你知道不會有特例,也就不會找借口。有了特例,你就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當你破例一次,你也就很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破例。
第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初心寫下來,這樣,在做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提醒自己的當初做這件事的初衷。不要過分關注外界的反映,不要被“數字”綁架。
我創建了“筆耕不輟”公眾號,最開始也會因為閱讀量低而失落過,但是,我想到自己的初衷:當時只想寫自己的所想所思,有沒有人看無所謂,不要被“數字”給綁架了。
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自己,而不是外界的反應。開始行動之后,應該更多關注自己的行動,而不要過分關注外界的反應或者評價。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5. 總結
行動勝于想法,習慣難于激情。時間是最公平的,你把時間用在了哪里,就會有相應的收獲。馬云講過:阿里巴巴不是這兩年做成的,是15年以前我們的思考,堅持了15年,才走到了今天。你10年前的思考和10年的行動,鑄就了今天的你。同樣,10年以后的你,也是你今天的思考和今天的行動鑄就的。
讀完文章后的實踐
隨便選擇一個夢想或者理想,盤點自己的資源,邁出第一步。把幻想變成夢想,把夢想變成這個下個月/下一年可以操作的理想。
附錄:
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我發現孔子是非常注重行動的一個人,《論語》中多處提到行動的重要性。
【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ň唧w請參考【每日論語29】為政篇第十三則)
【譯文】子貢請教怎樣才是君子??鬃诱f:“先去實踐自己要說的話,做到以后再說出來?!?/p>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具體請參考【每日論語87】里仁篇第二十二則)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說話不輕易出口,因為他們以來不及實踐為可恥。”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nè)于言而敏于行?!保ň唧w請參考【每日論語89】里仁篇第二十四則)
【譯文】孔子說:“作為君子,就要努力在言語上謹慎遲鈍,并且在行動上敏捷有效。”
【原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具體請參考【每日論語104】公冶長篇第十三則)
【譯文】子路聽了做人處事的道理,還未抵達能夠實踐的程度以前,就只怕自己又聽到新的道理。
聽了之后就要去做,光聽不做,將會有兩種可能。第一,道理聽久了,會以為自己已經做到了。譬如經常說要幫助別人,說多了會有一種自我催眠作用,覺得自己做的不錯了。第二,道理聽久了,但自己又做不到,會感到內疚,覺得自己很差勁,甚至最后自暴自棄。
《為學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备徽咴唬骸拔釘的陙碛I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枧c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