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是為了息兵,滿足金國的要求,傳位欽總。
高宗、孝宗是年紀大了,政事太煩躁了,就不干了。
光宗是做事太操蛋了,被趙汝愚、韓侂胄他們趕下臺了。
命短的皇帝太多了,只當了幾天的都有,不止宋朝,這是第一點。
第二,一般當太上皇是因為年齡太大,都是當到死的。嘉靖當了四十多年朝也是暴斃的。因為古代人壽命都不長,五十就知天命了,你想想雍正,李世民坐朝才十幾年。南宋確實太上皇多,那是因為北宋就有這樣的例子,宋徽宗讓給宋欽宗是為什么,因為避禍,說白了就是甩鍋,自己當不下去了,拍屁股走了,讓兒子給他擦屁股。南宋也是一樣,高宗趙構就是個王八蛋,他的養子孝宗還不錯,后面的都是昏君,沒啥本事,偏安一隅之輩,還好大喜功,比如趙熙。你查看一下歷史就知道他們當太上皇時年齡都不大,好好的天子干嘛不當,就是因為當不下去嗎
歷史上太上皇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和宋朝,但是連著出現太上皇的朝代就只有宋朝了,宋朝的第一位太上皇是宋徽宗,北宋末年金軍南下打過來了,宋徽宗想扔下開封城要跑路,手下大臣們硬攔著不讓宋徽宗走,宋太祖規定宋朝皇帝是不能殺大臣的,宋徽宗也沒轍。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美圖
但是宋徽宗鐵了心要跑路,于是宋徽宗玩了局大的,這個皇帝我TM不做了,宋徽宗宣布退休,找了一個自己不太喜歡的兒子來背鍋,宋欽宗接手了宋徽宗的工作留守開封,宋徽宗立即找借口去南方祭天,帶著一部分大臣軍隊走了。
南宋滅亡以后趙構做了皇帝,趙構這個皇帝是主和派,在秦檜的建議下趙構殺了岳飛,罷免的韓世忠等武將,和金國議和,結果僅僅停戰二十來年,金國軍隊又南下伐宋了,這時候又得有人來背鍋了,趙構一想這個皇帝我也 不做了,于是趙構退位,宋孝宗趙眘接手趙構的工作崗位。
金國是南宋的宗主國,金國使者來之后宋朝皇帝要跪著接旨,而且規定南宋皇帝是金國皇帝的侄子,這些南宋都忍了,宋孝宗也安安分分的做金國皇帝的侄子,可是后來金國皇帝死了,繼承皇位的是原來金國皇帝的孫子,這一下宋孝宗就受不了,得管小自己幾十歲的小孩叫叔叔,實在是太沒面子了,宋孝宗一生氣這個皇帝不做了,宋孝宗讓位于宋光宗趙敦,讓自己兒子來背鍋,管金國皇帝叫叔叔。
宋光宗做皇帝不久生了一場大病,結果病好之后宋光宗瘋了,成了精神病了,無奈之下大臣們發動政變把宋光宗搞退位了,立宋光宗的孩子趙擴做了皇帝,也就是后來的宋寧宗,宋光宗也就做了太上皇,縱觀宋朝的幾位太上皇,個個都是坑兒子高手。
太上皇退居的德壽宮,由秦檜府邸改建而成,因在大內之北,時稱北內。他雅愛湖山之勝,就引西湖之水入德壽宮,營造出水光山色的人間勝景。每月僅零花錢就是四萬貫,每年四十八萬貫支出,還不包括德壽宮的日常開銷。每逢生日,孝宗還得孝敬壽禮,銀五萬兩、錢五萬貫是最常規的進獻。有一次,為上壽酒配一根壽星通犀帶,就花了十萬貫。但太上皇仍不饜足,竟不顧國家的榷酒政策,縱容宦官私自釀造德壽宮御酒。他從孝宗那里以德壽宮名義取得了免稅權以后,許多達官貴人就獻納種種好處,大走太上皇的門道,最后鬧到連糞船也都插上德壽宮的旗幟,成為流傳一時的政治笑話。
孝宗對太上皇可謂是竭盡孝道,不僅在物質生活上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種種欲望,即便在治國大計上也往往委曲求全。孝宗是南宋諸帝中唯一有志恢復銳意北伐的君主,在位二十七年,倒有二十五年受到太上皇的牽制和干擾,索手縛腳,有心無力,銳氣銷磨,諸般無奈。太上皇并沒有如其禪位時宣稱的那樣不問朝政,怡養天年,一到關鍵時刻就多方制肘,出面干涉,新任命的宰執必須到德壽宮“入謝”,面聽“圣訓”。在恢復大計上,他一再告誡孝宗:一旦用兵,對方不過事關勝負,我們卻是關乎存亡。太上皇還對孝宗挑明:“等我百歲以后,你再討論這事吧!”
為恢復大計,孝宗起用主戰派張浚,太上皇明確反對:“張浚徒有虛名,其實不過是專把國家名器錢物做人情的小人!”見孝宗不為所動,還準備以張浚為相,太上皇便提出讓主和派湯思退出任左相,張浚當右相,企圖以宋制尊左的慣例,壓主戰派一頭地,孝宗只得照辦。張浚提拔張孝祥任都督府參贊軍事,太上皇命其前來,反諷道:“張孝祥一定很精通軍事吧!”迫使張浚更改任命。當得知孝宗違背自己的意志,下達隆興北伐命令時,太上皇氣急敗壞地將其召入德壽宮,要求他收回成命,在這節骨眼上,孝宗只能以默不作聲來表示拒絕。
太上皇年事雖高,對女色卻興趣不減,淳熙十四年(1187),他以八十一歲高壽一命歸西,留下了一大批年齡足以成為其孫女、曾孫女輩的宮嬪們。禪位以后,他還悠閑滋潤地活了二十五年,可謂是宋代唯一死于安樂的太上皇。
淳熙十四年十月,太上皇高宗去世,孝宗一反君主守喪以日代月的舊規,堅決要守三年之喪。其中盡管有盡孝報恩的因素,關鍵還是在太上皇長期制肘下,其恢復雄心早已銷蝕殆盡,對朝政漸生倦勤之意。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孝宗正式禪位給皇太子,此即宋光宗。光宗當日上太上皇尊號為“至尊壽皇圣帝”,他猛地記起,這天的干支正是箕語所說的壬戌。
禪位以后,太上皇孝宗改高宗原先退居的德壽宮為重華宮,移住其中,他期望光宗也像自己對待高宗那樣,讓他怡養天年。不過,他也并不甘心完全放棄對朝政的控制,禪位前安排自己信得過的老臣周必大出任左相,而作為一種平衡,光宗潛邸舊臣留正為右相。光宗一上臺,就不愿再受太上皇的擺布,提拔親留怨周的何澹為諫議大夫。何澹一上任,就見風使舵,首劾周必大,光宗順水推舟將周必大罷相,升任留正為左相。
光宗的婚事是高宗當年定下的,皇后李鳳娘是一個妒悍多事的女人。冊為皇后以后,她更目中無人,有一次竟然話中有話,譏諷太上皇后謝氏與孝宗不是結發夫妻,氣得太上皇把老臣史浩召來討論廢黜事。史浩從穩定政局出發,以為決不可行,廢后之事這才作罷,但雙方關系卻充滿了火藥味。
三位太上皇退休生活一代不如一代,其實反映了一個問題,接班人的培養很重要。趙昚孝順趙惇自然快活,趙惇不孝趙昚自然郁悶,趙惇也害得自己苦逼。
今天看蘇東坡傳的時候看到他歷經四朝,覺得奇怪,一般電視小說不都是說三朝元老嗎?遂覺驚奇,又去度娘看了下宋朝歷代皇帝。發現自從仁宗之后,繼位皇帝都不長壽,到高宗時雖然長壽,但是人可能繼承了皇父的特點,不喜歡麻煩,愛當太上皇了,然后孝宗作為“南宋第一明君”,竟然因為要為養父高宗守孝退位了!而且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和自己關系不好的光宗,最后病了都沒有人來管。想想清朝的乾隆,即使退下來嘉慶都不敢動和珅,覺得真是不可思議。而光宗之后的皇帝,走的基本都是早上班,早升天的路數,而且最后皇位還因為無嗣又從太宗一脈還給了太祖一脈。最關鍵的是,南宋的皇位繼承,安全顛覆了那些九龍奪嫡之類的陰謀詭計,激烈競爭,感覺好像沒人,誰愛干誰干一樣某實在是不明白,那一逃把趙氏的膽都弄沒了嗎?
感覺宋史真是一個不可理解的時代…
當了那么多年了 再把皇位還回去 而且還是民間挑一位 關系真夠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