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時你會怎么做?當你面對一些負面情緒時你會怎么做?談的具體點,你會選擇逃避,還是勇敢面對?這時候你的自我對話是什么樣的?
我記得某本書里曾經說過,家長從小對孩子評價的方式決定了孩子長大以后對自己評價的方式。小時候因為做錯了某件事,父母便是加以指責。題目答不出,父母便是拋來一句:笨死了。這也讓我在長大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愿意去嘗試一些挑戰性的事,甚至把挑戰視為一種威脅。上課不愿意聽,考前也不愿意復習,最后的成績可想而知,但我可以把“因為我沒努力,努力了就不會這樣了嘛”作為借口自我安慰,可問題是,下一次,我還是沒有努力。
萬一我努力了成績還是沒有提高豈不是就等于在告訴自己就是個笨蛋么。
這是我在工作之后開始接觸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之后才頓悟的道理。家長的行為方式的確可以影響到孩子,但作為成年人的我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一味的怪罪于父母,而現如今我身為一名母親,我更應該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負以責任。
前一陣聽到萬維剛老師對一本叫optionB的解讀,這本書的作者是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她的上一本暢銷書《向前一步》我也看過,毫不猶豫在amazon上下單,因為這本書還沒有中文版,所幸難度不大,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候看完了。這本書里談到了一個概念叫“自我同情”,大意是當你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可以把自己扮演成一名摯友,非常能理解自己,接納自己各種情緒的摯友,進行自我對話。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是基于意識到我們的不完美。不完美意味著我們會犯錯,而錯誤一旦犯下,便是既定的事實。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反思錯誤根源,爭取下一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而這個錯誤在于人還是事?這就看你在歸因傾向了。當你把它歸為人的品性時,你會感到羞恥(shame),(我們把采用這種歸因方式的人群為A類人)。當你把錯誤歸因于行為時,你會感到愧疚(guilt),(我們把采用這種歸因方式的人群稱為B類人),這兩種感覺對行為帶來的影響書里列了一下幾個調查結果:
大學生:A類人比B類人更有可能對藥物和酒精上癮。
罪犯:A類人比B類人出獄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高出30%。
初高中學生:A類人更容易對他人表現出敵意和攻擊性。而B類人則傾向于平息沖突。
歸因方式的不同也能決定彼此之間的溝通模式。舉個夫妻之間常遇到的小摩擦。
老公一進家就亂扔襪子,妻子說:你這個人怎么那么邋遢!
而如果妻子說:你的襪子可以脫了放到衛生間,這樣也不至于顯得家里很凌亂。你認為哪種模式更容易引起口角呢?
看來對事不對人這樣的思維模式真的是利人又利己啊。
回到之前的自我同情。寫作是一個練就自我同情的很有用的方式。
時至今日,超過上百個試驗已經證明了寫日記具有自我治愈的效果。它幫助了醫學生、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受害者、最高戒備的囚犯以及產后的婦女。這場試驗從比利時到墨西哥再到新西蘭,跨越了文化的隔閡,也起到了同樣的效果。把那些創傷性的事件寫下來可以降低焦慮和憤怒這些負面的情緒。而即便是每天幾分鐘的日記,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自從生了孩子后我便開始寫日記,現如今我的孩子快4歲了,我也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情緒更加穩定,也愈發的更了解自己和寬容自己的情緒。情緒這東西就是這么神奇,你越是理解它,它就消散的越快,下一次再遇見類似的事反而情緒沒那么強烈了。而如果越是去質疑自己,情緒越是反彈的更厲害。我想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時一時情緒爆發打了孩子事后又非常懊悔,但是下一次又還是沒忍住的原因之一吧。如果可以試著進行自我對話(我想這就是李笑來老師說的元認知),試著去了解自己情緒的根源,去想想情緒爆發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哪個需求沒被滿足,然后試著去寬恕自己,畢竟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家長,犯錯很正常,下次不要再犯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