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今年市場上還沒有哪一款產品留下過廣泛的群眾印象,對產品人來說,是小傷感的一件事,同行產出乏力,大家都沒得成果可交流學習。小咖秀勉強算一個「準現象級」產品,然而「審美疲勞」帶來后繼乏力是這類產品的通病。
已經有很多行家分析過現象級產品為什么不能持續,各方面因素都能總結出個123來。在我個人看來,這些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產品,終究難以為繼。
各種補貼催熟的O2O服務產品肯定不說了,單純的互聯網產品,有自己的生命力,丟到市場上自己能夠生長存活,不需要過多投入資源去「運營」,它自身能夠保持增長活躍。
產品的生命力,是個籠統的概念,跟朋友探討過幾次,長久也沒有過被廣泛認可的定義。但可以通過一些特征來判斷是否具備。
1.有可支撐業務延伸的完整產品架構
產品架構是個常談而不清的話題,單獨拿出來已夠大書特書的,暫不展開。很多老板或PM是從一個點開始切入市場,業務一上來也不會選取很大一塊,產品的建設則往往針對某一方面需求開始。于是產品架構比較單一,甚至沒有架構的概念,一個蘿卜填一個坑,一個功能對一個需求的做,這在初期是務實的做法,但是缺乏對業務擴展性的支持。
因為隨著產品發展,業務逐漸豐富,要滿足的需求會復雜多樣。比如偏下游需求的產品,架構上更多考慮消費場景的體驗。而切入上游市場,業務方涉及更多后,對接各方資源對系統邏輯、流程要求更高,卻不一定是普通用戶需要的。
一開始是做內容社區的小紅書,早期產品架構是著重考慮內容積淀和分發關系的,用戶積聚得不錯后,開始嘗試提供消費決策,跨進這個門,產品架構如何容納更多使用場景、決策依據信息與原始內容信息的共處,都是挑戰。在切實的幫助用戶解決「什么值得買」后,再順勢接入電商服務,交易業務對決策服務的公正性影響,都要在一個產品架構中得到解決。
如果一開始沒有考慮產品架構對業務延伸的支持,常見的是一個產品過一段時間就是一個重構大改版,架構到設計全部推翻重來。「勞民傷財」不說,累得團隊夠嗆是肯定的,一個重構3個月到小半年,俗稱「憋大招」,成功則大招一出震尿對手,失敗則憋死自己,更別說改版還有用戶流失風險。
2.有自我凈化機制
人生病,有免疫系統發揮作用,讓身體恢復健康。產品也會「生病」,尤其UGC產品,低質內容就是「病原體」,當他們占據產品的主要臺面,影響到目標用戶的正常體驗時,對產品的發展是不健康的。
稍微多用過一些社交產品的人都遇到過騷擾、騙子,惡心甚者可以瞬間讓人丟棄這個產品。大部分正規軍產品都會建立自己的反spam機制,來屏蔽處理這些垃圾信息。一般來說,惡意用戶畢竟是少數,加上現在app時代搗亂成本高了,比以前論壇網站時代好處理。更麻煩的是非目標用戶帶來的「噪聲」。
曾經百度貼吧某個討論一部書籍作品地方,突然來了一堆追劇的人,整天發布各種八卦小道、劇情感受。新老用戶口水戰打得那叫一個激烈,最終老用戶被逼走,新用戶在劇情結束后也流失殆盡。
正面的例子是「下廚房」,創始人tony曾經分享其產品機制,可以讓高質量菜譜內容自動被發現推薦到明顯位置,差的內容則自動沉掉,然后還能維持用戶自主的在里面不斷創造、消費內容,哪怕團隊集體休假離開,也不會過多擔心運營維護問題。
建立一套可以脫離人工輔助的獨立凈化機制,讓目標用戶能留下來、且持續吸引使用,讓噪聲用戶淘汰離開。這是保持產品健康的重要基礎。
3.有自我增長用戶能力
用戶增長是每一個產品不得不面對的挑戰。有很多體驗做的不錯的產品,苦于獲取不了用戶,始終成不了大器。
有錢砸市場,或者創始人自帶名人光環可吸粉轉化能幫忙解決冷啟動問題。可渡過起步期,要想成長壯大時,用戶獲取就是一道輕易邁不過的坎,不少公司甚至會專招PM或市場來負責用戶增長。
市場運作是拳腳好學,在產品中建設自我增長能力則是修煉不易的「內功」。新用戶如何轉化沉淀為穩定用戶,穩定用戶如何與在產品獲取所需的同時又會愿意拉其他人進來。
是在機制上必須讓老用戶邀請外部人參與,才能完成功能需求滿足;還是在需求體驗超出第一批用戶的預期,進而用更新奇特的內容讓老用戶產生口碑去分享推薦,進而吸引用戶進來,最近一個稍有此感受的是mono。知乎是兩廂結合,后者為其掙得不少口碑。
是不有生命力的產品一定會大獲成功呢?不確定。
but,沒有生命力的產品,抓到用戶群體G點還可以火一把;抓不到的,一旦脫離了運營資源的投入,衰敗如山倒。在沒有了持續新增用戶的掩蓋后,還能保持幾分繁榮,恐怕自己都不敢面對...
題圖來自藝術云圖
個人公眾號:「互聯網綜藝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