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繳大風于青丘之澤”,前文說到這個大風可能指風神,即二十八宿里的箕宿,是東方蒼龍七宿的最后一個。
如果大風是天上的星宿,那么,大風所在的青丘又是什么呢?
巧的是,古籍有載,青丘也是星宿的名字。
如戰國時期,齊國人甘德撰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國人石申撰有《天文》八卷,后人將這兩部書合稱《甘石星經》,其中就有青丘:
青丘七星在軫東南。
軫,即軫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最后一個。
青丘是星宿之名,此后歷代沿用,從《晉書》、《隋書》到《宋史》、《明史》等,都有記載。
《晉書·天文志》:有青丘七星,在軫東南,蠻夷之國號也。
《隋書·天文志》:青丘七星,在軫東南,蠻夷之國號也。青丘西四星曰土司空,主界域,亦曰司徒。土司空北二星曰軍門,主營候豹尾威旗。
《宋史·天文志》:青丘七星,在軫東南,蠻夷之國號。星明,則夷兵盛;動搖,夷兵為亂;守常,則吉。
《明史·天文志》:又有古多今少,古有今無者……軫宿中之青丘七星今三,其軍門、土司空、器府俱無也。
由這些記載可見,青丘在軫宿的東南,《明史》更明確說青丘七星就是軫宿的一部分,只是到明代時期有幾顆星已經看不見了。
也就是說,青丘所在的位置就在軫宿。
如此一來,有問題。
如圖所示,軫宿是朱雀七宿最后一個,被視為風神的箕宿是蒼龍七宿最后一個,軫宿和箕宿之間,相當于隔著整個蒼龍七宿。
按常理來說,要表達對箕宿的定位,用就在旁邊挨著的玄武七宿的斗宿作為參照更合適,或者就用蒼龍七宿的心宿也好,這個被稱為大火星的心宿可是非常有名,而且亮度很高,在夜空里足夠醒目。
舍近求遠地用軫宿作參照,不合常理。
箕宿是風神,青丘也是星宿名,雖然這兩個在天文上都能找到,但這種不合理的存在,說明“繳大風于青丘之澤”的大風和青丘很可能另有所指。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宋史·天文志》中都講到,青丘七星不僅在軫東南,而且是“蠻夷之國號也”。
在唐代瞿曇悉達所撰《開元占經》里也是這么說的:
青丘,南方蠻夷之國號也。
原來青丘既是天上的星宿名,也是地上的國名。
如果青丘是國名,那么,在青丘之澤被繳的大風不就和鑿齒九嬰一樣,并不是什么怪獸而是人了么?
顯然,這樣更合理。
二
作為蠻夷之國的青丘又在哪呢?
《山海經》里就有。
《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了從東南到東北的各個方國,由南至北依次是??丘、大人國、奢比尸國、君子國、????,然后就是青丘國,再往北還有黑齒國、玄股之國、毛民之國、勞民國。
回過頭再來看《淮南子》,說法基本一致。
《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東南至東北方,有大人國、君子國、黑齒民、玄股民、毛民、勞民。
兩相對照,《淮南子》里這六個國家在《山海經》里全都有,方位和排序也相同。
在海外三十六國中,鑿齒排在自西南至東南方的倒數第三個,即偏東南方。而青丘排在東南到東北的序列里,照此說來,青丘或與鑿齒并不很遠。
前文我們分析,鑿齒可能在江蘇一帶,那么,青丘大概也在這一片。
按后世所說的分星分野來看,軫宿對應的是楚國,如《淮南子·天文訓》中:
星部地名,角亢,鄭;氐房心,宋;尾箕,燕;斗牽牛,越;須女,吳;虛危,齊;營室東壁,衛;奎婁,魯;胃昴畢,魏;觜巂參,趙;東井輿鬼,秦;柳七星張,周;翼、軫,楚。
楚國地域廣闊,所謂故楚七都,其都城曾在湖北荊州、河南淮陽、安徽阜陽等地,戰國時期其疆域在巴蜀以東、南嶺以北,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地。
如唐代王勃《滕王閣序》里,就說到江西南昌所對應的就是翼宿和軫宿。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當然了,列國時代互相攻伐兼并,所轄地域并不是從來如此固定不變的,這里說的軫宿對應楚國,也只是給我們一個比較直觀的大致范圍,至于青丘國具體的位置還是不好講的。
如果“繳大風于青丘之澤”的青丘就是《山海經》里說的青丘國,那么,這個大風必然與青丘國相距不遠,甚至就是大人國、君子國、黑齒國等其中之一。
比如這個大人國,會不會就是所謂的大風呢?
三
大人國的故事,孔子曾經講過。
春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攻入會稽(在浙江紹興東南有會稽山),得到越國所珍藏的一根大骨頭。
這根骨頭有多大呢?有一輛車那么長。
吳國很好奇又覺得不可思議,就跑去問孔子。
孔子就說了,早在大禹時期,大禹召集萬國諸侯到會稽開會,有個防風氏姍姍來遲,大禹殺雞儆猴,就把這個防風氏給殺了。而這個防風氏就是個巨人,一節骨頭就能裝一車。
防風氏又是誰呢?
孔子說,他是汪芒氏的國君,在封山和禺山一帶,虞舜、夏和殷商時期都叫汪罔,到周代時稱為長翟,現在則稱之為大人。
這段故事見載于《國語·魯語》(相傳春秋末魯國左丘明所撰),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也有。
《國語·魯語》: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好聘,且問之仲尼,曰:“無以吾命。”賓發幣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徹俎而宴,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為大?”
仲尼曰:“丘問之: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
客曰:“敢問誰守為神?”
仲尼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社稷之守者,為公侯。皆屬于王者。”
客曰:“防風何守也?”
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于周為長狄,今為大人。”
客曰:“人長之極幾何?”
仲尼曰:“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
大禹殺防風氏,古籍多有記載。
如相傳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古本竹書紀年》:
(帝禹夏后氏)八年春,會諸侯于會稽,殺防風氏。
南宋羅泌《路史》(卷二十二):
防風氏後至,戮之以徇于諸侯,伐屈驁,攻曺魏,而萬國定。
由此可見,防風氏所在就是大人國,防風加大人,可不就是大風么?
防風氏據說是汪姓的始祖,在封山和禺山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浙江德清縣。
今天的江浙一帶多濕地,而上古時期受海浸影響,更到處都是澤國,完全符合青丘之澤的說法。
至于孔子說的防風氏高達三丈,一丈三米多,三丈就有十來米了,估計這就真是編故事了。
所謂一根骨頭裝一車,或許就是恐龍化石之類吧。
浙江地區確實曾經是恐龍的樂園,目前已發現了浙江吉蘭泰龍、禮賢浙江龍、麗水浙江龍、中國東陽龍、天臺越龍等恐龍化石,而且這幾種都是在浙江地區首先發現的新屬種。
在《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里,我們都見識過堪稱龐然大物的霸王龍,其身長可達12-15米。而浙江的中國東陽龍可比霸王龍的塊頭還大,根據化石復原,其身長可以達到15-16米。禮賢江山龍更是不遑多讓,其骨架可能比東陽龍還要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