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謀圣鬼谷子》主演段奕宏、戚薇。這部劇拍完放了好幾年,截至目前還未上映。
古往今來,對于鬼谷子之類的題材,一般是諱莫如深。因為他是一個危險人物。
司馬遷記秦始皇出游,劉邦的感慨是“大丈夫當如此”,而項羽的感慨是“彼可取而代之”。項羽正是充當一個危險人物的角色,推翻秦王朝的功勞他是最大的,所以也才有《項羽本紀》。
歷史總令人猜想,如果公子扶蘇能夠成功接替帝位,秦朝的結局必不至于二世而亡。當年秦嬴政讀罷韓非子的《孤憤》一文,拍案叫絕,卻無論如何不能想象他撒手人寰以后,若他能見到親手打造的王朝在幾十年間化為灰燼,是否也該“孤憤”一把。
法家對秦王朝的貢獻,始于商鞅,終于韓非子、李斯。而在這期間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又有縱橫家的功勞??v橫家多危險人物,張儀、公孫衍“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孟子認為他們都算不上大丈夫。也許是因為,這些人長期處于政治斗爭的壓力中,心態不正,自然跟“圣賢”之稱相去甚遠。
《鬼谷子》一書倒是言必稱“圣人”,但書中所稱道的圣人之舉動,多是陰柔之術。當然,我們可以認為,這確是縱橫家理想中的圣人形象,猶如道家的圣人也是“守柔”。同是崇尚“陰柔”,只不過一個是進取,一個是退守,何必根據利害得失來判斷其價值?更何況《鬼谷子》一書在今天看來也有進步之處。
今日多數人都研究的溝通藝術、說話之道,其實從這本游說的理論著作中,也能得到許多借鑒,若加上《戰國策》則更相輔相成。
《鬼谷子》不單純講游說。其中第四篇《抵巇》(讀音“紙戲”),講的是政治。具體內容是講“如何應對系統的漏洞”,若以電腦的操作系統來比喻,就很好理解。
任何操作系統都是由代碼寫成的,而任何代碼都不可能無懈可擊,必然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漏洞。社會系統也有漏洞,圣人必須隨著社會的運轉,去發現它們。再根據漏洞的大小采取對應措施,比如打打補丁、改寫某段代碼、發布新版本,最嚴重的是推倒重來,改寫系統內核。比如說微軟Windows XP系統雖屬經典,但隨著對系統的修補升級,其源代碼可能已經過度臃腫、或是跟不上硬件的發展,推倒重來就是必要的。
《鬼谷子·抵巇》說:“圣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本褪钦f,系統漏洞若還能修補,就打打補??;漏洞百出,就推倒重來。這個思路用在虛擬的系統,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但用在社會這個現實系統,就很危險,沒有哪個統治者愿意被推倒重來。所以,這是鬼谷子之所以危險的一個地方,也就是提倡革命。
圣人見漏洞百出,則抵之以法。這里的“法”字其實值得重視,大多注解都只是認作“方法”,或者認為是下文提出的法則。這卻關系到縱橫家和法家存在聯系的關鍵,此處“法”字應就是法家之“法”??v橫家和法家都是崇尚權謀的,只是法家只為統治者說話,而縱橫家也為平民百姓說話。
楚漢相爭,劉邦入主咸陽,“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這樣的舉動深得人心,百姓唯恐劉邦當不成秦王。也說明,秦法存在很大的漏洞——殺傷力太強。在沒有錄音機和攝像頭的時代,要證明某人“誹謗”和“偶語”是一件稀里糊涂的事(縱然在今時也不容易),比如秦始皇見到寫有讖語的石頭,就下令將石頭所在地附近的居民盡數屠殺。劉邦的約法三章,正暗合“以法抵而得之”。
當然,這種“抵而得之”的思想有個前提條件是“世不可治”,即是系統已然面臨崩潰。這個時候自然要改寫規則。后來雖然漢承秦制,但漢代的法律法規也是逐步在改寫的,把秦王朝的嚴刑酷法逐一去除,才呈現出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由“抵而得之”變成“抵而塞之”。
《鬼谷子》一書居然安插了這么一篇《抵巇》,頗有意味??v觀上下諸篇,基本上都是講游說之術,而這一篇突然講起政治。這跟2號縱橫家向8號法家轉變有關系。
“由于第二型人壓抑了許多負面的攻擊性情感,所以,當第二型人正常的自我防御失敗時,向第八型人發展可以看做是一種表現自身的方式。”
這篇《抵巇》是遭受非議最多的一篇,因為它的攻擊性太強了。古人對抵巇的批判是徹底的,其中也不乏對它的歪曲。它似乎是支持“竊國者侯”這樣的舉動,實則不是,這應該是一種革命,出于社會系統的不可治。
從“抵之以法”的細節來看,這是縱橫家對法家學說的改造。法家之法,自統治者發出;而在縱橫家這里,“法”也可為圣人所用,“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p>
文/似或存#《九型諸子-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