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的,從第一本《擁抱》開始,便迷上了張小嫻,雖然不過才讀了她的一本隨筆,對她的了解,遠不及自己對張愛玲那么多——讀完幾乎她所有的小說,但緣分這東西,誰說得準呢,就像一位故友曾說的:我不愿意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感情的深度。
有的情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呵,恰恰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呢,時間上,不過“春宵一刻”,而個中情誼深淺,卻是千金也難以衡量。
同齡人看我,總覺得我有著千般萬般的戀愛經驗,看我,仿佛有種不屬于這個年齡的成熟與穩重,誰知道呢,經驗這種東西,最尋常的來源是經歷,而我有關于這一切的想法,來源不外乎其二,別人的經歷,我的閱讀體驗。
別人的經歷,此處別人,大多是我的那些“狐朋狗友”,命運說來真的是個神奇的東西,他總是安排一些特定的人在一起,就像我,在感情面前,是一個敢想而不敢做的人,而我身邊的朋友,他們或多或少實踐了我的想法,不過需要事先申明的是,他們的實踐,并不是我的慫恿哦,都說了這是緣分呢。他們的結果,或幸福,或悲傷,不過是經歷,重要的還是這段經歷過去之后,沉淀下來的經驗,一點一滴,逐漸讓他們,用他們的話來說,“更好地戀愛”。而作為朋友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我,獲得的除了友誼,便是他們的戀愛經驗了。
曾有人這么跟我說,你每一次戀愛,都會覺得,自己上一段戀情,是在“亂彈琴”。
或許真的是這樣吧,至少,我在《擁抱》中的感受是這樣,不想去追蹤張小嫻是否是談了很多段戀情,單單看她對于飲食男女的陳述,卻不得不讓我嘆服。讀她的文字,常常會給人這樣的感受:哎?仔細想想,好像還真是她說的那么回事。
就比如,你和一個感覺還不錯的男孩子相處,一開始,你們熱切的聊天聊地,聊這聊那,漸漸地,話題沒了,于是你們開始了斷斷續續地聊天,有一句沒一句地扯著生活。細心一些,你會發現,你主動聊的多了,他便會“偷懶”,愛應不應地回復你,而一旦你“冷落”了他,主動權便在你這邊了,他會開始主動跟你找話題,而你呢,又變成了他,愛應不應的。
把感情說得像博弈,自是不太好,本來該是多么浪漫唯美的相互吸引呵,不是嗎?
……
類似種種,不得不說,我在張小嫻的文字中,找到了許許多多星星點點的共鳴。
有一段時間,瘋狂地看了許許多多愛情文藝片,這一向是我的最愛:因為相信現實生活中,不會有那么多邂逅與浪漫,所以就從這些虛構出來的夢幻中尋找心靈的慰藉。就像在我自己勾畫的藍圖中,從來沒有一個“他”的存在。一直到現在,我都難以想象,像我這樣愛自己,是要喜歡一個男孩到哪樣,才會放下戒備,和他建立起親密關系。
曾在“簡書”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大致是這樣論述的,他說,真正的愛情,是愿意把之前的自己推倒重建,在建立一段親密關系中,逐漸將自己原先家庭的影響連根拔起。
好一段形象的描述啊,不得不讓人嘆服。
臨近春節,回到老家,參加一個親戚的婚禮,不難發現,桌邊坐著的,大多是老人,和我坐一桌的,有一個九十一歲的老先生,聽爺爺說,年輕的時候,老先生是儒學老師,現在身子還算健朗呢,有時還看看報什么的。
而十九歲的我,幻想著自己九十歲的樣子,迷蒙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