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在微信后臺問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的微信介紹是“打造多元化收入結構,從零開始財務自由之路”,但是關于如何構建多元化收入渠道卻著筆不多,所以今天不妨來聊聊“打造多元化收入結構”這件事情。
一
相信很多人的理財啟蒙都是來自《富爸爸窮爸爸》、《古巴比倫理財圣經》這樣的書,這些書都提到財務自由,以及如何打造被動收入形式去實現財務自由。
最初打動我的,是博多舍費爾的《管道的故事》,書中提到,絕大多數人的收入形式都很單一,僅僅依靠一份工作來換取微薄的收入,問題在于工資換薪水就好比拿桶提水,我們總要面臨年老無力提不動桶的一天,遭遇因為意外無法提桶而無法謀取收入的困境,要想解決這個困境,就必須打造管道一般源源不斷的被動收入。
被動收入的好處在于,哪怕你不工作,也能夠為你帶來持續性的收入,哪怕你在睡覺,在娛樂,而提桶卻總無可避免地要遭遇提不動桶和無水可提的威脅。
就收入的形式而言,通常有三種形式——職場、創業和投資。
職場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是最普遍和最簡單的形式,相應的,收入也是比較低的,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成為職場金字塔頂端的人;創業是快車道,一次成功的創業有可能帶來指數式暴漲的財富,缺點是九死一生,幸存者偏差效應非常明顯,并不適合絕大多數人;投資是財富增值最高效的方式,野性優雅,缺點是需要較高的專業水平和一定基礎的資本金。
職場是典型的主動收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手提供勞務或技能,一手給你薪水,問題還在于這個群體是如此龐大,大多數人缺乏議價能力,而且必須一刻不停地堅持,否則就失去了收入來源。
創業之初是主動型,甚至比職場還要辛苦數倍乃至百倍,遭遇的精神壓力也非常大,但是一旦成功,就演變成被動收入,如果你愿意,相當于擁有了一個賺錢的系統,把一個人在24小時的時間創造的價值杠桿為幾百人甚至幾萬人的24小時創造的價值。
理財投資是典型的被動收入形式,有些理財工具只需要很少的精力和時間維護,就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最典型的是股指基金定投,化波動為收益,只需要預先精研和設定,定期維護就可以獲得比較滿意的收益率。
實現財務自由的奧義在于,在主動收入大于被動收入的時候,積極地創造主動收入,并且強制儲蓄一部分資金打造管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資金的積累,最初微不足道的被動收入會由涓涓細流慢慢匯成溪流,并且最終有可能超越主動收入形式,還能夠覆蓋日常的資本支出。
二
那么到底如何打造多元化收入形式呢,仙人想以自己的規劃為案例來說明,希望對你有一些啟發。
首先不能放過的是最基礎的主動收入形式——工作。
工作的好處在于提供了一份穩定的收入,能夠滿足我們基礎的需求,帶給我們最低的物質保障和安全感;在工作中我們需要與其他人交流合作,工作還能滿足我們的社交需求;通過勝任工作,我們能夠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自我價值得到實現。
也就是說,馬斯洛的需求哲學里,工作能夠滿足安全、物質、社會認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可以說工作的意義非常重要。仙人相信,有后路的生活才是放肆而自由的,工作就是我們的退路和避風港。
就工作而言,我覺得需要注意幾個點。
第一是稀缺性,工作謀薪水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你能夠創造多大的價值,就相應得可以獲得多大程度的報酬,所以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盡可能凝聚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把自己變成稀缺的人才。我覺得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把業務水平做到極致,另一種是做復合型的人才,但是事實上兩者本質也是一樣的,一個復合型人才必然要有某一個領域的極致的專業水平作為支撐才有可能復合成功。
第二點是把握職場的行動準則,那就是用老板的思維來考慮問題。碰到任何一件事情,首先想的是“如果我是老板,我希望我的員工怎么做”。這種思路能夠最大化地發揮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價值。你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也不需要關注辦公室爭斗,專注為老板創造價值,是指導你行動唯一真正重要的原則。
第三點是心態的轉變,不要把工作看做是幫別人打工,而是當做為自己創業。你的努力不是不得不為老板做事,而是應該感激老板給了你一個平臺,可以磨礪自身的心性和專業技能,還可以獲得穩定的薪水。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自我的價值,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為了攢夠第一桶金拿去打造被動收入。
除了本職工作,我還想通過寫作來創造另一份收入。
我做過許多夢,有過很多激動人心的想法,但是這么多年過來,有些夢已經漸漸fade away,唯有成為作家這一條,從來沒有變過。
遺憾的是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在虛構寫作上沒有天賦,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有些迷惘,在噴薄的創作欲望和淺薄的才情之間遭受一次次碾壓,直到最后決定把非虛構寫作(理財投資)作為先行的目標。
撇開那些感性的話不說,寫作的世俗好處在于,一次創作,卻可以帶來重復創收。但就我現在的理財投資這塊而言,發表文章可以有打賞,在一些理財網站上有補貼,雖然現在少得可憐,但是如果文章能夠集結出版,還有一定的銷量,那么加印就相當于只寫作了一次,就可以重復創收,典型的被動收入形式。
和一般的文青不同,我不覺得用文字換錢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相反我覺得這是最干凈的賺錢方式之一。理想和生意并不必然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兩者完全可以并蒂而生。如果因為經濟的原因而沒有辦法繼續理想,我覺得這才是對理想最大的辜負。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寫作是天才者的游戲,但事實上除了虛構寫作和嚴肅文學,任何一個有所思有所悟的人都可以就自己擅長的領域展開寫作,只要你寫的東西有價值,能夠幫助別人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就一定有你的讀者,也必然有你的出路。
世界發展到現在,很多領域都已經顛覆了既有的形象,唯一的限制因素絕對不是你的文筆,而是你的想法是否獨特,你的文字是否能夠真切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就雪球這個平臺,就已經有很多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出版了自己的書,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有需要的讀者身上,我想這比什么都來得重要。
更關鍵的是,一本書帶來的經濟效益也許不多,但絕對能夠大大提升你的專業形象,提高個人的影響力,關于這一點,在這個粉絲經濟的時代,套路已經玩得很深了。
所以,請花一點時間沉靜下來好好想一想,自己在哪個方面是特別牛逼的,只要你夠牛逼,這個時代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可以獲取你的粉絲,因為互聯網可以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想要學習你技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如果你擅長書法,那就曬吧,教人怎么練吧;如果你長于繪畫,那就把你的畫拿出來放到網絡上,傳授你繪畫的技巧和經驗;如果你基金玩得很6,那就把心得寫出來,放到基金相關的網站上,告訴別人如何通過買基金來獲得滿意的收益。
總之一句話,把自己牛逼的事情和創造價值結合在一起,只要你能夠給別人帶去價值,只要你分享的東西能夠真真切切影響別人,給別人帶去好的影響,就一定有人關注你,只要你幫別人擺平了問題,賺錢是自然而然的。馬克思不是說過么,貨幣就是凝聚在人類勞動中無差別的價值額。
除了工作和寫作,理財是我的第三條管道,如果有一天依靠寫作和投資的收入是本職工作的好幾倍,完完全全能夠保障日常的支出,就是我財務自由的那一天。
就理財而言又有好多工具,股票、債券、基金、黃金、期貨等等,不同的投資工具對應著不同風險的收益。
只說說股指定投、低估優質股票和高預期漂亮財報的小盤成長。
股指基金定投是最符合被動收入定義的投資工具,通過定投來平滑風險和攤薄成本,把波動的風險化為收益,既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又不需要很高的專業知識,可以說是普通人打造被動收入的完美形式。
不知道大家怎么樣,就我個人而言,越是深入研究股票,就越是覺得炒股的要求非常高,深研企業也非常累,所以我越來越想把大部分的資產放在定投指數上。
指數不像企業有生命周期,而是可以永遠存續,一個個波動的周期就是一輪輪賺錢的完美機會;指數并不需要像炒股一樣博弈,也不需要冒著各種風險長期持有獲得內生增長的收益,所有投資指數的投資者完全不是像股票一樣你死我活地博弈,完全可以一起賺錢;投資指數也不需要像股票一樣耗費許多的心力去琢磨投資的原理、商業邏輯和財務分析,只需要理解定投的原理,用合適的工具估值,設置好期限和金額定投,定期維護即可。
和最初炒股的心理不同的是,我不再把商業分析在投資決策中的比重看得過重,早些時候學習商業管理很激動,覺得那些企業家都特別帥,像是百萬雄師對戰的疆場上運籌帷幄的天才,但是我越是研究,越是覺得商業變數太多,很多時候連管理層的商業決策也是摸著石頭試探過河,后來的成功是必然和偶然很難說。
所以投資股票的思路又向格雷厄姆靠攏了一些,投資的理念大家都是基本相似的,同樣是抱著買優質企業的心態,有的人買進的卻正好是抱著同樣邏輯賣出的那一只票,所以憑什么認為比對手更優秀更準確呢?
只有低估是王道,優質只是推測,甚至是猜測,把低估在投資決策中的比重提上去,把商業分析在決策中的比重降低—不是說不要深研,而是把深研當做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
最后是漂亮財報的小盤成長,投機性比較重,看重的是市場預期和財報,基本上也就是看指標了,根據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超過20%的資產吧。
這一點跟在黑天鵝之時投資的邏輯一樣,主力買最好的,再配置一點最有預期的。賺大錢的機會不會有很多,而且稍縱即逝,抓住這樣的機會,該下重注就下重注。好比斗地主,玩了一晚上,大多數時候其實都是不輸不贏的狀態,真正決定輸贏的就是那幾把抓到爛牌和好牌的時候,在不大虧的情況下抓住重大的機會重倉出擊,這就是投資的思路,至于平時,該玩玩,該耍耍,跟沒這回事一樣。
扯得有些遠了,就我個人而言,目前的規劃就這三種收入形式,而且完全是可以借鑒的。如果你比較幸運,一個月收取房租都有小幾萬,一個看起來非常普普通通的屌絲上班族,家里在深圳廣東有幾套房,這樣的例子我已經親耳聽過很多了。
被動收入其實遠不止這些,除了擁有一家公司,寫作重復創收,投資基金股票,收取房租,還有專利權、IP改編等等,重點是理解這種思路,找到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收入形式,盡可能豐富自己的收入結構,而不是僅僅依靠工資收入。
最后想強調的是兩點:
1、在工資收入大于被動收入的時候,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業務能力上,不要把原本大有作為的時間浪費在炒股上,炒股雖然可以幫助我們豐富收入的渠道,但是并不能使我們一夜暴富。所以需要做一個合理的時間配比,對我來說,理財和寫作每天花一兩個小時就夠了,主要精力還是會計,這也是我為什么越來越青睞指數基金的原因。
2、所有人的時間都可以分成睡覺的8小時,工作的8小時和剩下的8小時,人的差別在于業余時間,學會時間管理的技巧,把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你會發現自己能夠做很多的事情。
3、比如我的這篇文章,思路是在臨近下班的幾分鐘里想好的,晚上回來照著腹稿寫;比如每天拿出半小時練練書法,練練日語,記記單詞,做做平板撐。不要小看每天的這幾十分鐘,常年累月做下來,能夠帶來很大的改變。就好像如果6個月之前我沒有開始把自己的思路記錄并分享出來,又怎么會有這幾十萬字,怎么有這幾千添加關注的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