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我寫文時經常會寫著寫著就不知不覺陷入一個漩渦,要么是寫著寫著就變成了通篇對話流;要么是整篇的記流水賬,沒有起伏跌宕沒有主次之分;要么是寫了大半天才發現自己東拉西扯啰啰嗦嗦,文章跑題千里,八匹馬都拉不回來。當我有意識地在這幾方面改正,并且努力做到語句通順時,又發現文章讀起來語意平淡,可讀性不強。
? ? 我苦惱了很久,直到無意間讀到了被稱為70后最會説故事的人的許榮澤先生所著的《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其中有一段中原文如下:
? ? 大作家C:“現在的年輕人啊,他們寫的小說千篇一律都是‘兩個面貌模糊的人在一個空曠的地方對話。’
? ? 作者説,當時還是一個小說新手的他冷汗直冒,心想那不是我嗎?
? ? 而正讀到這一段的我和作者有著同樣的反應和想法,這可就不就在説我么?
? ? 我們在説一個故事并將它付諸筆尖時,常常過于注重情節的曲折和語句流暢,而對于故事中人物的面貌、衣著特點視而不見,真的像是幾個沒有臉的人在表演一場鬧劇。而對于故事中人物所處的場所,我們也常常吝嗇筆墨。描寫人物的對話也是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不是整段的對話流就是重點不突出。
? ? 自此,我照著作者所說的故事三要素:人物面貌、場景、對話來修改我的故事,果然大有裨益。
? ? 此外,我個人認為,人物心理活動是除了故事三要素之外的第四大重點。因為人物心理活動不但能起到故事上下銜接的作用,還能從內心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事情發展走向。
? ? 而書中作者也提及,只要一直往人物內心里去,只要不迷路,冰冷的現實就會變成人物內心景觀的一部分。
? ? 個人認為暢銷書作者顧漫的經典言情作品《杉杉來吃》就是將這種心理活動銜接全文運用得分外嫻熟。
2.
? ? 想要寫出一個好故事,首先必須能在心里腦子里將它流暢地表達出來。而流暢地表達自己心中所想這項技能,無論是在我們的生活中與人交往還是在工作中寫報告、學習上寫論文都是至關重要的。
? ? 作者在書中提及,小說的敘事觀點分成第一人稱“我”、第三人稱“他”,以及全知觀點三種。第一人稱是由“我”來告訴讀者我所知道的事,但我只能描述別人的外部動作,而不能透露其內心意識。全知觀點則是由一個獨立于小說外的人來說故事,自然是無所不知。第三人稱觀點則是全知觀點和第一人稱觀點的綜合體。
? ?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我們在寫文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人稱混亂的錯誤。
? ? 曾經看過一段話:她和她已經長達三年沒有交流,沒有想到今天她等在這里就是為了警告她不要癡心妄想。
? ? 話說,這幾個“她”真是搞得我頭暈腦脹,完全分不清誰是誰。
? ? 還有一次看到一句話“他的指尖溫柔地拂過我的秀發”,當時我便笑噴了。“秀發”大多時他人對自己的美稱,若由第一人稱說出,不但不倫不類,還有一種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嫌疑。
3.
? ? 一個精彩的故事,讓人讀了還想再讀,即便已經到了結尾,還能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余音裊裊,繞梁不絕。而一個遜色的故事,讓人讀到一半就再也沒有讀下去的欲望。這是為什么呢?秘訣就在于沒有懸念抓住讀者的心。一個故事如果通篇平仄沒有波折,故事情節讓人一目了然,看了開頭就猜得到結尾,那么誰還會費時費力去看呢?
? ? 作者在書中以幾個字概括了一個故事沒有吸引力的最主要原因,那就是故事中沒有折磨讀者的秘密。
? ? 當一個故事能用秘密或者懸念將讀者的心高高吊起,過程中又適當掀起波瀾若干,這就能吸引著讀者想要揭開謎底,讀者自然會意猶未盡,不停地看下去。
4.
? ?一個好的故事,除了語句通順、情節精彩外,一些小技巧小竅門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需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需要有一些看似可有可無卻能決定故事中人物命運的小細節,需要有一條能吸引讀者看下去的主線,還需要有幾條能讓主線更豐滿的伏筆。
? ? 本書作者是臺灣大學、國立東華大學雙碩士,曾榮獲多種文學獎,文字功力可見一斑。全書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故事三要素、開場發展結尾的安排、敘事觀點及形式、時空轉移安排、懸念的技巧。幾乎囊括了一個故事的每個方面。
? ? 我們想提高寫作水平,但在看很多寫作指導工具書時都會覺得理論性過強,甚至有一些書語言晦澀,讀起來味同嚼蠟。而本書作者以有趣的語言娓娓道來,整本書讀起來一氣呵成,不但列舉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為例為證,甚至是古今中外的故事也隨手拈來。在這些我們曾經司空見慣的例子里,會突然覺得有了跟從前不一樣的發現。
? ? 跟著作者的腳步將每個例子和故事拆開研究一遍,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這本書用淺白的語言將故事的套路展示出來,對于每一個渴望寫好一個故事、提高寫作能力的人來説,應該都會有所收獲。
-END-
我是魚翹,不是魚翅。喜歡用美食和故事說出心底對于這個世界的感觸。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順手點個贊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