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問題的開始
? ? ? ? 公元前11000年前,各個大陸上的各個族群仍然都是靠狩獵采集為生的。而到公元15世紀,世界上某些地區發展成為使用金屬工具的、有文字的工業社會,另一些地區僅僅發展成為沒有文字的農業社會,還有一些地區仍然保留著使用石器的狩獵采集社會,這種差異的結果是前者征服或消滅了其他類型的社會。更細節的情況如下:
? ? ? ?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人開始對美洲的征服。殖民過程中,歐洲人幾乎沒有遭遇到成規模的抵抗,大量印第安原住民在戰爭爆發前就已經死于瘧疾、天花等疾病,而這些疾病正是來自征服者的社會。
? ? ? ? 為什么病菌傳播的方向不是反過來,從原住民向歐洲人,或者至少互相傳播?歐洲在技術、文化和政治組織等各方面也體現出巨大優勢,導致兩個大陸上的人類社會如此巨大差異的終極因素是什么呢?
二、因果鏈條
? ? ? ? 作者通過地理學、生物學、考古學、語言學等跨領域的研究梳理出一個的因果鏈條:
? ? ? ? ? 1. 從糧食生產到病菌、槍炮和鋼鐵。
? ? ? ? 13000年前,在中東的新月沃地人類首次馴化了糧食,糧食生產使得人類逐步放棄采集狩獵生活,開始了定居生活。糧食產量的提高為人口聚集提供了卡路里基礎,同時對動物的馴化提供了蛋白質基礎,糧食的剩余和儲備促使社會開始出現分工,進一步促進了技術、文化和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
? ? ? 這個過程產生了一個副產品——病菌。家畜是人類傳染病菌的主要來源,而人口的聚集為病菌傳播和演化提供了渠道,所以一個社會發展起來的早期都會出現大規模的傳染病,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 ? ? 率先發展起來的社會中出現了原始部落沒有的病菌,先進社會中的人體內已經產生了相應的抗體,而落后社會卻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一旦接觸,沒有任何抵抗力。
? ? ? ? 2. 環境對糧食生產傳播的影響。
? ? ? ? 為什么歐亞大陸率先出現了糧食馴化?因為地理和生物環境上的巧合。恰好在這些地方出現了生長周期、卡路里含量滿足人類需求的植物,以及個性溫順的動物。
? ? ? ? ? 同時,歐亞大陸的東西軸線,使得整個大陸大致處于一個緯度范圍內,相似的溫度、濕度和日照時長都適合糧食和家畜的傳播,新月沃地馴化的動植物迅速輻射到整個歐亞大陸,并在此過程中逐步進化。
? ? ? ? 美洲和非洲大陸本就缺少適合馴化的動物,加上大陸的南北軸線和沙漠、山脈等地理上的阻隔,使得少數被馴化的動植物傳播速度異常緩慢。
三、結論
? ? ? ? 造成社會發展巨大差異的終極因素是影響地理和生物環境的差異,人類在不同的環境中馴化動植物,生產和貯藏糧食。歐洲人只是在最適合的時間在最適合的地方馴化出了最適合的動植物,逐步發展出規模大、人口稠密、定居的等級森嚴的社會,直到發展出槍炮、鋼刀、遠洋船只、行政組織、文字和流行病等。
四、中國的例外
? ? ? ? 新月沃地和中國是第一批馴化動植物、發展糧食生產、創造新技術、形成集權政治的地區。新月沃地很早就沒落了,原因可以歸結為建立在地理環境上的脆弱單一的生態體系。
? ? ? ? 中國廣大的幅員和生態的多樣性曾經造就了多樣性的文化,促成了技術、經濟和政治的高度繁榮。雖然中國南北存在一定梯度,但是并未成為一種阻礙,倒是長江和黃河,以及南北平緩的地形得以將整個版圖連接起來,促成了中國文化和政治的長期統一,與中國面積差不多的歐洲卻長期處于分裂。
? ? ? ? 15世紀哥倫布遠航之前,曾經輾轉多個國家尋求資助都未果,最終這個葡萄牙人獲得了西班牙國王的資助開始航行。同時期的中國,鄭和七下西洋,最終到達非洲幾乎要繞過好望角,中央政府突然實施海禁,航海就此作罷,否則麥哲倫海峽可能易名了。
五、現實意義。
? ? ? ? 首先,研究一個社會征服另一個社會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證明征服的合理性。相反,尋找差異的原因是為了更好的幫助落后社會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地理環境造就了各地區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存在一種制度在所有地區通用,他們需要根據自己的歷史沿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 ? ? ? 其次,中國的例外并不是說競爭的缺乏阻滯了中國的創新,而分裂為歐洲帶來了更好的創新,更加分裂的印度技術也不如歐洲。這里的目的是引發大家思考是否存在一個“最優分裂選擇”:創新在帶有最有中間程度分裂的社會里發展得最快;太過統一的社會處于劣勢,太過分裂的也不占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