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昜朕
看的不是電影是經歷;
寫的不是影評是情懷。
一部印度的電影火了,阿米爾.汗(個人覺得他在印度影視界的地位跟成龍在香港的位置差不多,都是大哥級別的人物)主演的<<摔跤吧,爸爸>>,零差評呀,網上討論的,朋友圈里曬得,微博上刷的,整的好像沒看過就要落伍甚至于被朋友嫌棄一樣,所以我也在周末的時候認真的觀賞了一下這個電影。
什么是好影片呢?俗話說的好,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真正去觀影的人里面資深的影評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還是像我這樣的普通觀眾是去放松娛樂的。所以我們評論電影的好差就不要從什么敘事、情節、人物刻畫以及演員演技上說事了,就從我們外行人的角度來評論自己眼中的電影就好。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的第一個鏡頭我想好多人立馬就有一種回到小時候的感覺吧,當然00后的就算了。滿是雪花的電視屏幕,還有旋轉天線桿找信號,相信這個絕大多數的觀眾都不陌生吧。有沒有一下子就被帶入到影片里的感覺,所以超強的代入感是影片成功俘獲觀眾的第一步,沒感覺像是發生在印度,倒像是發生在我們小時候。
至于影片里面放了些什么,故事又是怎么發展的,最后結果是怎樣,勞煩大家自己去看電影。這里寫的都是我看了后的感受或者想法,僅供參考。
男主是一名很有天賦的摔跤手,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迫于生活的壓力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可是為國爭光的夢想一直深深埋在心里,所以一直想要個男孩來完成自己的夢想,可是上天(也不知道印度信的是什么神)不作美,妻子生的都是女兒,直到一次打架事件后發現了倆女兒有摔跤的天賦。從此開始了訓練女兒摔跤的故事。
看到這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家長的大學夢。這不是恰逢17年高考結束,又一批孩子考上了大學,同時又一批家長圓了大學夢。尤其是相對貧困一點的地方,高考上大學被認為是改變人生的重要途徑,家長殷切的希望孩子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好的條件給孩子。改變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要想得到就必須失去一些東西。《摔跤吧,爸爸》中孩子不理解父親的所作所為,暗地里反抗父親,我們又何嘗不是呢?高中叛逆期的我們有幾個能正真理解父母的苦心,好多學生也是在和父母賭氣,不好好學習。只是后來參加好友的婚禮后,新娘子的一席話讓姐妹倆領會到父親的苦心,從心里接受了摔跤,才有了摔跤吧爸爸。而我們更多的時候不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反倒變成了父母求著我們“努力吧,孩子!”。父母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我們多數看成是負擔,卻很少有人去真正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天下沒有一個父母不是在為自己的孩子著想的,他們逼迫我們是因為他們受過的苦遭過的罪不想我們再受一遍,所以天底下的父母寧愿自己的孩子恨自己也要逼迫孩子努力改變命運。好多年以后,當父母老了,曾經的孩子現在也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當初父母的良苦用心或許也就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現在上大學不重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你要設身處地的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下,那些貧窮地方孩子的父母,他們大多沒有受過什么高等教育,好多人就是埋頭苦干對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盡管現在電視網絡很發達,但是外面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樣子他們不知道,好多人可能孩子上大學的時候才是第一次出遠門。所以在他們眼里大學就是孩子改變命運的最靠譜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徑,上一所好的大學就給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殊不知現在好大學畢業找不到好工作的大有人在。可是不得不承認上一所好的大學起點就會高一些。就好比電影里吉塔第一次參加摔跤比賽挑選對手一樣,你選擇什么樣的對手,決定了你成就什么樣的高度。艾弗森是NBA巨星,在他還是菜鳥的時候,有一場比賽上來防守他的是籃球之神喬丹,可是艾弗森一點不畏懼,在神的防守下投進一球,那也是他的成名之戰。好多年以后人們還是津津樂道那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的壯舉。遇強則強,一個強大的對手如果不能成為你成功道路的障礙那必定就是你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好的大學也是一樣的,我們不能說上了好大學就一定能成為出色的人,畢竟這樣的例外太多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名牌大學里培養出來的成功人士更多。也許真是因為是這樣吧,家長給孩子灌輸的思想就是“努力吧孩子”將來上名牌大學。
最后吉塔實現了爸爸的愿望,拿到了金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沒有像絕大多數的印度婦女一樣成為一個只知道做家務看孩子的主婦,有了自己更加絢麗的人生。她將這一切歸功于自己的爸爸。多年以后我們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改變人生,回頭再看看當初那些父母沒有逼迫上大學的孩子,現在為生計在外打工,有沒有一種沖動想擁抱一下父母。
從來就沒有什么天生注定,只是你自己自我認命而已。不論是摔跤吧爸爸還是努力吧孩子,最終的結果還是要看自己,就像影片中爸爸說的我不能永遠陪在你什么保護你,我只能教會你如何去戰斗,即便最后輸了,也要用一種被人們記住的方式去戰斗。努力吧孩子,不管你最后有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只要你努力了,沒有辜負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