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對于《葉問》系列的評分都沒有超過8分,而且從第1部到第4部,評分一路下滑。這可能跟時代背景所帶起的中國人的情感共鳴有關,但在我看來,除了第四部的劇情略顯平淡之外,幾乎全4部都堪當大片。中國的影視劇不像歐美,崇尚暴力美學和拯救世界,中國的影片大都體現著一種人文的和諧和文化的傳承。
從《葉問1》抗日戰爭中的佛山,到《葉問2》洋人欺壓下的香港中下層社會,再到《葉問3》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亂象,最后到《葉問4》唐人街的表面祥和,時代背景的變換,告訴我們,這是葉問詠春拳一步步走出國門發揚光大的歷程,也是中國文化融入社會融入人心的歷程,更是國人力爭躋身世界前列的奮斗歷程。
1、《葉問1》:中國武術包含儒家哲理——仁,推己及人
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葉問的家鄉佛山被日軍占領,30萬人的佛山只剩下7萬余人,生靈涂炭,家園盡失。山河破碎風飄絮,長使英雄淚滿襟,縱使詠春宗師葉問,也無力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日本人侵略了中國,搶走了中國人的糧食,還讓中國人去和他們比武,勝出的才可以拿到一包白米。葉問和武癡林在挖煤廠干活,武癡林去和日本人比武被日本人打死,葉問為了找到武癡林,也跟著日本人去了比武場,不僅沒找到武癡林,還碰巧看到了當年和自己切磋拳腳的廖師傅被日本人槍擊死去。
滿腔憤怒的葉問,搖晃著大鐵門,要求李釗放他進去,他要一打十。日本人扔給勝出的葉問10包白米,葉問抬頭說,我不是為這些米來的。葉問轉身,拿起廖師傅獻血染紅的那包大米,昂起頭走了出去。
之后日本人還要找葉問比武,他們派人找到葉問家里,沖突中葉問把日本人打暈了,這在當時日本人就會要抓人要命,甚至要禍及鄉鄰。李釗幫助葉問一家躲了起來,但是葉問的朋友周清揚的棉花廠遇到金山找的襲擊,葉問只好出手相助。得知葉問出入過棉花廠,日本人把周清揚父子和棉花廠的工人們抓起來,葉問擔心朋友的安危,奮不顧身地沖出來,答應和日本人三浦對戰一場,但絕不教日本人中國功夫。
葉問走上戰場那一刻,他的內心是平靜的。
中國武術包含著儒家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己及人,這是你們日本人永遠也不會明白的道理。因為你們濫用武力,將武力變成暴力,去欺壓別人,你們不配學我們中國的武術。
整個葉問四部,葉問的所有言行都是儒家精神的體現,無為不爭。佛山武館一條街的師傅沒有一個人能戰勝他,他卻從來都是謙讓,遇到有人前來切磋,為了保全對方的名聲,也是閉門切磋,并且承諾絕不外傳。如果說不是被逼無奈,他都是默默站在背后不爭名不奪利,就像《葉問2》的最后,葉問戰勝了西洋拳王,對著臺下的人說,我并不是想證明中國武術比西洋拳術更加優勝,我只想證明,人的地位雖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不應該有貴賤之別,我很希望從這一刻起,我們大家都能夠懂得怎么去互相尊重。葉問的仁心,是不分國別和種族的。
2、《葉問2》:為生活可以忍,但侮辱中國武術就不行
中國武術的精魂,實際就是中國的國魂。
詠春拳攻守兼備,但詠春拳創立的初心只不過是自我防護,所謂攻守兼備也就是被人欺時,先采取正當防衛,當防不勝防時只能出招制服。這也是中國人的仁心和愛好和平之心,中國當今在世界上立足也是本著和平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若真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洪震南為了幾百人的生活,可以忍受洋人的欺壓,但洋人看不起中國武術,就是看不起中國人,中國人的實力必須要得到證明,所以最后這位洪家拳的創始人洪震南最終死在了擂臺上,他拼盡最后一口氣也不愿倒地,因為他至死代表都是中國,代表的是中國武術。
洪震南死后,洋人召開記者會,仍在一遍遍侮辱中國人和中國武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葉問不懼生死站出來向洋人拳王發起挑戰,證明了中國武術和中國力量。無論是什么比試,葉問自始至終只為民族大義和中國人的尊嚴,從未將對方置之死地。留有余地,就是中國武術的仁。?
3、《葉問3》: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
葉問的兒子葉正就讀的志仁小學,被馬鯨笙強搶,馬鯨笙的老板有警察支持,志仁小學的孩子們失去了校園,葉問帶著徒弟們守護在校園周圍,保護校長和老師不受侵擾,爭取時間和輿論支持,但是葉問和徒弟們的行為也受到了街坊鄰居的非議,說他們是社區巡邏員。葉問并不在意別人的說法,他只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
警察肥波幫助他們抵擋了馬鯨笙的偷襲,肥波想自己攔下這件案子,也就能收拾了馬鯨笙,把校園還給孩子們,卻沒想到自己的上司竟然直接告訴他,這件事不許他管。他明了這件事他已經無能為力,他去找葉問告知西洋警察的內幕,心灰意冷,已經打算放棄。
香港是洋人說了算,就算你葉問很能打,可你葉問也不是神仙,你能改變這個社會嗎?葉問固然不能,但他堅決不愿退步,他對肥波說,社會是不公平,但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事實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
葉問知道馬鯨笙的老板覺得是他擋了自己的財路,對他一定不會善罷甘休,他主動找到馬鯨笙的老板,一戰定勝負,葉問勝了,從此馬鯨笙的老板再不找葉問的麻煩,志仁小學也得以保全。
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世界就是屬于有心人的,有心人想做的事終會成功,邪惡也可能戰勝正義。
4、《葉問4》:練武之人的初心是,遇到不公平的事就要站出來
葉問去美國給兒子葉正尋找學校時,唐人街中華總會的萬會長的女兒在學校打傷了西洋警察的女兒,同時李小龍的士官徒弟赫文在美國軍營推崇中國功夫,兩件事引起警察和軍隊對中華總會的圍攻,他們要將唐人街中華總會的人全部抓起來按上罪名遣返。
生活在別人的土地上,謙遜的中國人一讓再讓,只為了和平安然地生活在那里。但是卻總是遭到當地人的攻擊,萬會長忍無可忍,正好軍營的軍官找來,要跟萬會長決戰,萬會長被美國軍官打成重傷。美國軍官宣揚,中國功夫就是花拳繡腿,不堪一擊。
看望過萬會長的葉問,跟著李小龍的徒弟赫文去軍營找那位軍官。萬會長的女兒怕他出事不想他去,他對小姑娘說,我是個練武之人,遇到不公義的事,我一定要站出來,這就是我們學武術的初心。
所謂俠骨柔腸,對同胞對親人是柔腸,對不公義之人就是俠肝義膽。世上的不平事千千萬萬,練武之人雖無法全部阻擋,但遇到了就不會繞道而行。練武之人也不是遇到高手就要決一勝負,才是強者高人的體現,真正的仁者是不爭而勝,不爭是不爭勝負,而不是遇到被人欺壓不去反擊。萬會長在決戰之前終于懂得了這個道理,而葉問一直明白,不爭也不必要忍。
從萬會長反觀劇中的李小龍,李小龍練武和收徒就純碎是為了武術的發揚和傳承,李小龍的練武之心是超越種族和國界的不爭,是要以武術為靈魂的純凈的追求,并不局限于民族仇恨。
結語
葉問系列落下帷幕,十一年歲月,甄子丹老了,葉問也去了,然而推己及人的仁心仁術卻發揚光大,播撒向世界各個角落。葉問系列所表現出來的仁心俠義不是單純拎出來哪一部就可以給人震撼心靈的感動的,只有四部連貫起來看完,才能徹底征服于儒家哲學的不爭,征服于國人的榮耀使命感,征服于練武之人的俠義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