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動才有改變,行動是改變的開始。
相信有許多同學看到這一篇文章會覺得有點意外,有兩條信息深深地刺激了我,讓我決定改變,并馬上付諸于行動。有行動才有改變,行動是改變的開始。
先說第一條信息。也許會問我:“你的第一篇講述了什么?”坦率地說,這個問題一下子難住我了,不知道應該怎么回答才更好。因為第一篇就是開場白,講了許多問題,顯得比較松散,主題不夠清晰明確。
我馬上就意識到了問題,一篇文章的主題越單一,人們接受信息的效果越好。因此馬上就改變了想法,每篇盡量只談一個主題,并且篇幅不宜太長,因為說理性的文章篇幅長了,閱讀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就可能會成為一個負擔,結果反而不知道文章在講什么問題。篇幅短一些,會更方便于大家利用碎片時間重復閱讀,做到溫故而知新。
但是如何改變呢?如何建立正確的信念?這就需要有一個舞臺和一個激勵計劃來讓每一個人都愿意參與進來,通過行動來強化信念,開始一場美好的改變。所以在第一篇中也釋放了這樣的信息,這是基于需要。
有許多同學能對這樣的信息給予正確理解,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而有些同學只是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廣告,這樣就可能會產生一些不滿情緒。這樣的不滿情緒顯然會妨礙這部分同學繼續帶著良好的心態繼續接下來的課程學習。
美好的改變
不過我認為,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廚師端出什么菜,我們就吃什么菜,不要去設想廚師將會端出什么菜,也不要和廚師討論應該端出什么菜,畢竟眾口難調,否則就會失去享用美餐的好心情;心情不好了,再好吃的菜到了自己的嘴里,恐怕也很難吃出味道來,對吧?一年之后我們不妨再對“成長系列課”這道大餐做一個綜合點評。現在需要拋棄一切雜念,因為我們有著一致的共同目標,那就是“美好的改變”。
羊群效應
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并不會把自己的不滿“孤立地”表達出來,因為有時候把自己的不滿表達出來反而會成為自己的一個問題,因此人們會審時度勢并遵循利己原則來主導自己的言行。之所以使用“孤立地”這個詞匯,就在于還有一種情況叫“羊群效應”,“羊群效應”只會發生在群體中,“領頭羊”有著屬于他自己的利益主張,而跟著“領頭羊”跑的羊群都是盲目的和非理性的,羊群跑向正確的方向還是跑向錯誤的方向,不取決于羊群,而只取決于“領頭羊”。“擒賊先擒王”就是先拿下“領頭羊”,拿下了“領頭羊”,要么馴服羊群,要么會讓羊群一哄而散。
情緒
許多不能很好控制情緒的人雖然把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泄出來會覺得舒爽,卻也給自己制造了新的問題,因為大多數人對別人朝他發泄的不滿情緒不可能無動于衷,他們基本上會本能地采取防守反擊策略,這樣就形成了沖突。
所以,不能很好控制情緒的人,永遠把自己放在了沖突的位置上。比如,如果妻子情緒自控能力差,那么就會和丈夫之間經常發生沖突。媽媽情緒自控能力差,就會和青春期的孩子之間經常發生沖突。
聰明的人能夠敏銳地發現別人的問題,并也能找到自己之所以要表達不滿的所謂的合理性理由,但有智慧的人卻能夠很好地控制情緒,不會把自己扔到一個沖突的環境或容易造成沖突的局面中。因此,與其用你的行動告訴別人你是一個聰明的人,不如用你的行動告訴別人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因為聰明會反被聰明誤,而有智慧的人能大智若愚,總是能讓自己處在有利的位置上。
情緒自控
那么情緒是怎么形成的呢?如何實現情緒自控?情緒的出現是基于一個人的心理需求,只要能控制自己的心理需求,就能控制自己情緒的閥門。情緒問題以后會細細為你講述,現在不細說。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向老師表達不滿,并使用了“坑爹”這樣的批評口吻,你認為這個學生能夠跟著這位老師學到東西嗎?顯然不太可能,因為他的行為強化了他的“這個老師不值得信任”這樣一個信念,而這樣的信念又會主宰著他的行為,讓他拒絕接受這位老師的知識傳授。因此,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有什么樣的信念;有什么樣的信念,就有什么樣的行為。這就好比一個極度癡迷于“愛情”信念的人,一旦失戀就有可能作出“消滅自己”或“消滅對方”的驚人之舉。
信任
在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信念就是信任。一個不相信別人的人,怎么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呢?問題是,我們很多人從來就沒有意識到“信任”是自己的一個信念問題,而是把“信任”當作是某些因果關系下的一個合理性結果,也就是說“信任”需要“理由”。
比如,許多媽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孩子,媽媽也很想信任你,可是你這樣的表現,怎么能讓媽媽信任你呢?”媽媽需要孩子給出一個信任理由,而孩子顯然給不出什么好理由。媽媽一看孩子愣在那里給不出理由,就更加確信并強化自己的信念“不能信任孩子”,在這樣的信念支配下,媽媽就會更加嚴格地要求孩子的言行,把自己的神經繃得很緊張。而孩子接收到媽媽的不信任后,就會本能地調整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并形成與媽媽言行相匹配的自我認知,來適應和媽媽的關系。這樣就造成了一個惡果,得不到媽媽信任的孩子,也就失去了自信,并且也不懂得如何去信任別人。
以后會重點講述媽媽和孩子的關系問題。這里的舉例就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在有些情況下,“信任”的確需要“理由”,在有些情況下,“信任”只是因為需要“理由”,一切取決于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或需要。比如說,一個陌生人向你借錢,你當然需要一個可以信任他的理由。但是,如果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向你借1000元錢應急,我想你有可能會把錢包拿出來對馬總說:“這里有2000元錢,您看夠不夠?”
但是在媽媽與孩子這樣的關系下,“信任”必須是無條件的,必須作為一個毫不動搖的信念。媽媽只有信任孩子,才能給予孩子理解,寬容,溫暖;才能讓孩子活得陽光,活得健康。媽媽們不妨想一想,一個才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怎么不需要理解,怎么不需要寬容,怎么不需要溫暖呢?有很多媽媽就是因為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與孩子交流就是擺出一張冷冰冰的臉和發出一連串刺耳的訓斥聲。
媽媽有了情緒,可以拿孩子出氣;孩子在母親呵斥后也會有委屈之類的情緒,那么孩子的情緒朝哪里發泄呢?很多媽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壞”孩子會拿自己的同學出氣,“好”孩子卻只能憋著。好孩子的情緒找不到出口發泄出來,情緒壓抑久了,自然就會形成一些心理問題,比如會表現出情緒暴躁。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每一個情緒暴躁的女孩背后,都有一個情緒暴躁的媽媽。
我有一次去親戚家里,那位媽媽對上初中的男孩說:“你長這么大了還尿床,羞不羞啊?”后來我和這位媽媽說:“對孩子不要那么苛刻,孩子尿床是因為你經常呵斥他的結果,孩子有情緒,最終以尿床的方式發泄”。后來這位男孩雖然考上了大學,但對自己的母親非常痛恨,以至于對女同學也產生了排斥心理,覺得和他交往的女同學都有點像他的母親那樣管著他。
一切都是因為缺乏信任。沒有將“信任”視為自己的一個信念。
我的朋友們都百思不得其解,問我:“你為客戶干了那么多事,不怕客戶一方面繼續盜用你的創意,一方面以不滿意為理由讓你全額退款嗎?”我說我一點兒都不擔心這個問題,“不滿意全額退款”是我帶給客戶最好的信心保證,這項商業模式要求我必須信任客戶而無須客戶向我提供理由或擔保。
人都是將心比心的,我無條件地信任客戶并將這種信任充分地傳遞給客戶,必然會讓客戶自覺地做一些他們認為他們值得信任的事情,來回饋我對他們的信任。
如果我是爛人一個,對方必然會做一些爛事來對待我。如果我是紳士,對方也必然會表現出紳士的樣子來。因為我懂得人性善用人心,所以基本上沒有碰到什么催款難或者客戶不給錢的情況,而我的同行基本上都在抱怨收款難,然后就設置了許多條件來卡客戶,讓客戶不舒服,結果客戶必然也會做一些讓我的同行不舒服的事情。
態度
我想說的是,我們對別人的態度,決定了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我們只有充分地信任別人,才能換回別人對我們的充分信任。因此,我們永遠不要做關系交往中的被動者,因為如果我們將自己放在被動的位置上,事情的結果就不在我們的掌控中,就可能會出現我們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我們要主動地去充分信任那些我們必須通過信任才能解決問題或實現良好結果的人,比如,父親和母親必須去信任自己的孩子,無條件,充分地,并且要熱烈地表達出來,不要有所懷疑,不要有所保留,這樣孩子必然會以更健康的成長來回饋父母的信任。父母永遠不要在孩子面前擺派頭耍威風。
如果這篇文章能讓你收獲到“信任”這樣一個信念,那么我要恭喜你獲得了一項在與別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能“化腐朽為神奇”的武器,你的世界將因你的“信任”而變得格外明朗。
付出
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的共同目標是通向自由和幸福,我希望所有參與學習的同學從現在開始把你的“付出”扔掉,不扔掉你的“付出”,我們可能會在某些條件的刺激下又回想起我們的付出,難免讓我們會產生一些心理不平衡,一旦成為困擾,那么我們前面的學習就可能功虧一簣。就像戀人之間或夫妻之間鬧矛盾一樣,女方經常會抱怨說:“我對他付出了那么多,他憑什么要那樣對我?”鉆進了“付出與回報”的圈套中去想問題,注定了永遠找不到自己所認同的“合理性”解釋。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比金錢還要重要,比如做事情的氣度,看問題的境界。總之,“你對于我很重要”。相逢是緣,我們能在一起走多遠是多遠,如不能繼續走下去,也不妨存續友誼,輕輕地握手道別。
寫到這里,才發現今天這篇寫得還是有點長,本來是想減少篇幅,讓閱讀更容易一些。
在以后的課程中還會多次重復到前面的一些觀點,許多觀點只有在反復多次重復之后,才會從觀點上升到信念層面。希望大家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