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猶太博物館攝影師畫廊展出了一位羅馬攝影師維什尼亞克——的作品。羅馬維什尼亞克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記錄東歐猶太人的生活而聞名。
維什尼亞克出生于俄羅斯。1920年,他來到柏林。20世紀40年代,他的作品首次流入紐約。在華沙,克拉科夫和盧布林的城市社區,維什尼亞克以猶太人為對象,創作了一系列日常生活肖像。在魯塞尼亞的村莊和喀爾巴阡山脈的城鎮,正當這些社區即將被納粹及其合作者所遺棄之時,維什尼亞克卻來到了這里。他在自己的居住點,也在街上行走時,或在他們的學校和禮拜場所拍攝人物。他的攝影理念融合了溫和的歐洲現代主義,即依靠建筑物的角度或光線與陰影的游戲,將圖像變成幾何圖案 。
他也關注個人的細節,即在靜止或運動中的身體中,或那些直接看著鏡頭的面孔,他們所體現出情緒。
維什尼亞克的許多照片都是由猶太人救濟機構委托的。他們希望以照片的形式,向海外僑民募集捐款,或者激勵人們采取行動。他們的意圖不是要對抗這場針對猶太人的風潮,而是期望人們可以介入到這個混亂的局面當中。維什尼亞克代表的是那些因戰爭而遭受各種各樣的流離失所,受到貧困壓迫,或受到種族主義抵制和排他性國家政策攻擊的社區。因而,當這樣的照片展出之時,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1938年,德國政府試圖驅逐17,000名波蘭血統的猶太人。波蘭拒絕接受他們,大約9000人被困在邊境城鎮Zb?szyń。 維什尼亞克的照片顯示人們在骯臟的營房住宿或聚集在臨時搭建在戶外的小屋子周圍。他捕捉到流離失所和被邊緣化的人,他們正處于被迫生活的邊緣,但同時他也會刻意使用一些能夠引發人們憐憫之心的共同視覺語言:悲傷,無助。例如悲傷且無助的孩子。
當1944年和1945年的時候,維什尼亞克的許多照片開始通過紐約的一家文化研究所公開展出。而這時,展出的主要目的已經轉移:從記錄戰亂下的生活轉為紀念以及緬懷那段殘酷的歲月。同時,維什尼亞克在倫敦的展覽展示了更全面的照片。維什尼亞克傾向于支持更明顯的象征性圖像,或更明確的“猶太人” - 例如帶有胡子的男性店主,而不是女性;或貧窮的情感場景。在這些照片中,照片的構圖框架通常不那么整潔,姿勢和行為也更加隨意和日常。但是我認為這些東西捕獲了一些原始的要素:即生命在繼續。
然而,對于我來說,他早期的系列更令人難忘:維什尼亞克追蹤項目。這記錄了他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柏林街頭生活。 1933年以后,納粹的統治使得猶太攝影師幾乎不可能找到工作。猶太攝影師在公共場合拍攝專業照片是危險的。 但他選擇了繼續,他假裝旅客,在街頭進行旅行快照。有些照片雖然看起來平庸,即人們走在陽光明媚的城市街道上的模糊照片,但直到你看到十字架旗幟從畫框角落的商店飄揚,你就會理解其中的政治元素。
維什尼亞克使用他的女兒Mara作為偽裝,讓她為肖像畫姿勢,但是他的想法是在她身后。例如這張照片,她穿著冬季外套和帽子站在希特勒在興登堡海報前,勸說公眾“與我們爭取和平與平等權利”。另一方面,她站在一家商店前面,接受頭骨測量服務,以證明她的'雅利安'血統。這些主題讓人印象深刻并因此深思。
本篇編譯自At the Jewish Museum and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作者Daniel Trilling
圖片來源于網絡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