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剛才檢索《湖光水色調》時,剛輸入“湖光”兩個字,便自動匹配出兩句七言詩,只是當時心中只想著曲譜,并未著眼細看。檢索結果出來后,才想到剛才那跳出來的兩句詩,只是忘了匹配的是“湖光”還是“湖光水色”,著實費了一番功夫才重又找到剛才一霎而過的兩句詩。不特如此,還多收獲了兩句,四句匯集下來,便是文章開頭劉禹錫的那首《望洞庭》。仔細讀了兩遍,突然想到,我小學的時候,學校發了一本唐詩集,書名忘了是什么了,集中就收錄了劉禹錫的《望洞庭》。沒想到過了二十年,這首小學時就熟讀并會背的七絕到現在竟然連記都記不得了。細品全文,除了“秋月”二字不合《湖光水色調》的節令外,其他的無不若合符節,于是將之放于文首,以做定題。
湖光水色調
作詞:荀夜羽
作曲:戴荃
演唱:i2star/戴荃
洞庭春盡水如天/銀盤托君山/巧雨潤濕油紙傘/風卷蓮動船
一篙撐開浮萍散/側過小荷畔/白簾亂珠跳入船/滿目紅菱顫
千傾湖水碧映天/山色風月倦/波光瀲滟晴方好/斜雨又撒落
卷不起的珠簾/把酒臨風/岳陽樓水天一色間/湘妃竹上斑闌干
/龍女淚珠漣/托信悔姻緣/戲臺上正唱柳毅傳/戲臺上正唱柳毅
微聞蘭芷動芳馨/素茶巧含煙/遍山云霧收一盞/華水香攏岸
滿壺銀針蘊杏色/浮沉旗槍展/說書講到三國亂/醒木拍下卷
千傾湖水碧映天/山色風月倦/波光瀲滟晴方好/斜雨又撒落
卷不起的珠簾/噙一枚香茶片/盤桓在舌尖/個中甘苦不為他人傳
說到再見時/千條雨絲紛亂/柳霧青煙正被紫燕穿/柳霧青煙正被紫燕穿
戲臺上正唱柳毅傳/正唱柳毅傳
初知《湖光水色調》的時候,2015年下半年已行將結束,那時正忙于寫作畢業論文,前途無定,諸事煩躁,剛聽了舒緩的前奏就覺得十分不耐煩,再一看歌手是戴荃,心想一個把《悟空》唱得這么慷慨激昂的人能唱出來什么溫柔的調子?于是果斷切歌。熟料這歌一切就切了將近一年,直到前幾天隨機播放系統推薦歌曲的時候才重又聽到。這次因萬般無事在心頭,前途雖不甚光明但也絕對茫茫不見來路,心情不禁放松了很多,再聽那舒緩的前奏,不禁有種沁人心脾的通感。調子輕松舒緩,歌詞娓娓道來,聽一遍覺得不過癮,于是選擇單曲循環,結果一循環就循環了一周還要多。看歌曲后面的評論,有位網友說“沒有網絡古風的那種浮華,自有一種古典戲曲的味道”,我才知道究竟是什么吸引住了我,讓我駐足良久。
偶爾閑暇時,邊聽歌便看歌詞,不禁為歌詞作者的文化積累與駕馭文字的能力所傾倒。全篇緊扣“湖光水色”四個字,讓八百里洞庭奔來眼底,使三千年往事涌上心頭,一唱三嘆,令人絕倒。而今忙中偷取浮生半日閑,愿將《湖光水色調》歌詞逐句解讀,一來增加自己古典文化知識的積累,二來提高自己文字運用的能力,三來更好地欣賞這首歌。如果能對我之外的網友有所幫助的話,當是意外之喜。
洞庭春盡水如天,銀盤托君山;巧雨潤濕油紙傘,風卷蓮動船。
“洞庭水盡”四個字點名時間地點——暮春之初,會于洞庭水濱——往下聽更會知道是會于洞庭水濱之岳陽樓,傷離別也。“水如天”極言洞庭湖之廣闊,真不愧八百里洞庭奔來眼底之說,如此才能在這一湖發生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令后人憑吊。“銀盤托君山”不禁使我想到劉禹錫《望洞庭》詩的末句,“白銀盤里一青螺”,而且可以肯定,作者肯定是化用了這句詩。君山是洞庭湖中一小島,又稱洞庭山、湘山,因傳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即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葬于此,故又名君山。洞庭波平如銀盤,君山青翠如青螺,言“銀盤托君山”,極美,極美。下句沒什么可以過多解讀的,但“巧雨”二字也用得極妙:“雨”點名了天氣,“巧”點名了性格。想一下吧,江南春盡,細雨迷蒙,微風習習,蓮葉微擺,木船飄搖,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一篙撐開浮萍散,側過小荷畔;白簾亂珠跳入船,滿目紅菱顫。
這四句極言江南水鄉之美,寫的都是日常景象,但讀起來卻有種古風古韻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我本科時選修了一門叫做《大學語文》的課,某節課上老師讓我們閱讀了羅大佑的《現象七十二變》,又與方文山的《青花瓷》做對比。老師說,羅大佑的這首歌,辭藻并沒有《青花瓷》那么華麗,但讀起來卻能給人一種古韻的感覺,總覺得比《青花瓷》多了點什么。對于老師對比兩首歌的一家之言我不置可否,但她說的道理大體是沒錯的:不要機巧,要誠實;不要華麗,要樸素。也許這就是身在鬧市,心在深山吧!回過頭來再看這四句歌詞描摹的景狀:細雨朦朧,客人坐于船中,打開窗簾,看到雨滴珍珠也似的跳入船艙;水中藻荇交錯,撐篙移船,看到浮萍被沖散,荷葉、菱葉微微顫。唯是江南,才能有巧雨紅菱吧?在幾千年的文化演繹中,江南早已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集才子佳人煙雨美景于一體的文化意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