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即興:你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

對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究竟能做什么這個問題有很多種答案,我也不斷在反思和探索。其中,身體和心理的關系,是我目前非常感興趣的專題之一。在從事心理這段時間以來,我不斷去嘗試、接觸與身體有關的學習。越學習越發現身體真是一個大的寶藏,也越意識到過去的自己有多忽視自己的身體。

4月9日下午跟隨香港來的丸仔和Mimi老師體驗了一把接觸即興,有很多感觸和體會。今天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給大家。

1什么是接觸即興

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zation。是70年代初美國舞者Steve Paxton和他的好友,因受到合氣道(來自日本)、禪學、體操及太極等影響,而開發出的一種舞蹈形式。它透過身體接觸互動產生出千變萬化的動作,看重身體與心靈的溝通,以開放的態度來探索身體的創造力。它是后現代舞蹈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亦常作為肢體劇場創作的身體訓練。

——來自官方解釋

如果官方解釋對你來說很抽象,我的個人體驗可能更容易理解。(畢竟我也是從未學習過舞蹈的小白)

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zation,字面理解即身體接觸+即興舞蹈。

身體接觸

像這樣互相支撐和信賴:

或這樣,看似兩人過招:

甚至這樣,和BABY的互動:

同時,身體接觸并不是只發生在兩個人或者一群人中間。它也可以是一個人進行。老師的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在接觸即興中沒有獨舞,你總是與地板一起,與自己一起。

對瑜伽有一點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瑜伽的大休息術(上圖第三行右一)簡單說就是躺在地板上:去感受地板與身體的支撐,感受呼吸、感受身體沉在地板上的感覺。昨天當我非常投入的體會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支撐時,每一個骨骼的支撐都是那么明顯(可能也是木地板太硬

),而我非常享受被大地拖著的感覺。對于一個總喜歡形而上、總習慣思考總結、總是“飄著”的我來說,這真的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

即興舞蹈

即沒有計劃、沒有模式、沒有標準動作。

可以選一個種子(屬于自己的主題)在心里,亦或沒有。

沒有固定的模式要求和標準動作。

沒有音樂,亦或有即興伴奏。但注意了,音樂在這里不是主角,舞蹈并不是隨著音樂,甚至它反對被音樂控制。隨著音樂流動的舞蹈是一種享受型舞動,而接觸即興并不是。

所以,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任何都被允許發生,充滿一切可能性,只管去探索。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編舞通過接觸即興來尋找靈感吧。

2誰可以嘗試接觸即興?

所有人都可以嘗試接觸即興,甚至是身體有不同能力的人(香港老師非常自然的稱呼他們為不同能力的人而不是殘疾人)。

我看到了這樣的照片,非常投入和開心的舞者:

因為它沒有標準,美丑好壞在這里也沒有那么嚴格的意義。我猜一定沒有XX杯接觸即興舞蹈大賽吧。事實上,給我的感覺這個舞蹈并不是跳給他人看的,而更多是跳給自己。

當然,聽起來的所有人都可以,并不代表它很容易。

對于已有經驗的傳統舞者來說,反而更難。昨晚和跳了20年民間舞的堂妹聊接觸即興。她在大學編舞的課程上曾經學習過接觸即興,對于她們來說非常難。因為民間舞的模式已經在她們身體上形成印記,伸手之后就要轉頭等等,想要自由的開放的舞動反而更難。

對于第一次參與接觸即興的人來說,心理的難度比身體更大。你愿意讓你的身體代表你嗎?你愿意和他人身體接觸嗎?你愿意用肢體與人溝通嗎?你愿意和異性身體接觸嗎?如果是兩年前的我,可能會在課堂上臨陣逃走。當然,兩年前的我也不會主動去體驗這類課程。

總之,這是對既往價值觀的一種挑戰,尤其是對身體接觸的理解、對性別文化的理解

3接觸即興帶來了什么?

接觸即興與其他肢體表達一樣,它是內在的流露。所有藝術表達形式,如繪畫、音樂、舞動,它們的神奇之處即是能夠非常直接的、甚至沒有意識的表達出內在的部分。

通過覺察(Be aware),可以隨著舞動更加了解身體、了解自己

比如人際中的你是怎樣?

接觸即興中很重要的部分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這是一種人際溝通的非常直接的展現。

你在人際中是主動還是被動?是順從還是主導?你能否在互動中平等的、自由的表達自己?你在群體中的角色是怎樣?每一個角色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情緒?……而舞動中的溝通,非常形象,卸下了平日的面具,流露出最真實的內在你。

接觸即興也能夠很快的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昨天課程10個人,分別來自中國內地、香港、烏克蘭和巴西,分享討論時就要切換粵語、普通話和英語三種語言。而舞動迅速沖破文化之間的差異。舞動前我還不知道如何與某些人開口聊天,舞動后就一幫人宵夜分享感受和想法。

對于我來說,昨晚最重要的是一種反思。

我們如何使用我們自己的身體?身體接觸意味著什么?

4我們如何使用我們自己的身體?

這真是一個大話題。昨晚之后我才想起后現代社會學家福柯曾專門研究過“身體政治”。(當時沒好好讀,此處無法裝B)

我曾經對身體的認知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以及身體只是“臭皮囊”。于是,從小到大并沒有過多關注過自己的身體。

我對身體做了些什么呢?

固定動作的運動。

廣播體操(看到一句形容:集體廣播體操包含三個政治因素:它是一種被召集起來的集體行為,它要求所有參與者保持動作的高度一致性,它需要使用高音喇叭)。

我使用身體來工作(所謂的白領一般也只使用手)。

我定期去美容院按摩(享受)。

除此之外,我忽視它。

如果你讀過反面烏托邦三部曲之一的《美麗新世界》,或者你看過英劇《黑鏡》中一集真實人生活的虛擬世界,通過跑步賺點數滿足生活所需。那么,你可能會總結出現代世界人們對于身體的運用是兩級:

生產的機器,失去人性的機器世界;

享樂的機器,失去自我的感官世界。

而接觸即興作為后現代舞蹈的重要代表,即是對現代舞的反抗。就像當初現代舞的由來——對于芭蕾舞的反抗。

接觸即興并不只屬于專業舞者,每一個人都有舞蹈的權力。

接觸即興沒有既定現實框架,每一個發生都是自由呈現具有個性。

接觸即興的四個關鍵詞是:

覺察(Be aware)、榮讓可能(be available)、積極回應(be responsive)、清明(be clear)。

接觸即興今天就介紹到這里,關于了解身體的旅程還在繼續!期待下一次吧!

最后,介紹一下昨天的兩位老師。接觸即興的老師和你頭腦中的舞蹈老師差別非常大。

我堂妹式的舞蹈老師關鍵詞是:高挑、挺拔、還是挺拔。

昨天兩位老師的關鍵詞是:柔軟、有力、能夠迅速和人建立深度關系(實在想不到詞形容)。

丸仔老師

丸仔為資深共融舞蹈導師、即興舞者及行為藝術家。他以DanceAbility(舞動所能)為基礎創立「共生舞蹈」,現為香港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共生舞團」藝術總監,其工作坊貫徹藝術無障礙及平等參與的理念,適合任何人士參加。丸仔自1997年開始參與接觸即興舞蹈,經常參與國際的接觸即興活動,影響他最深的老師為接觸即興教母Nancy Stark Smith、舞動所能大師Alito Alessi及臺灣的古名伸老師。 2016年末,他與舞者梁嘉能成立「CIHK香港接觸即興」,致力建立接觸即興社群并與國際連系。

MIMI老師

自由身藝術工作者。畢業于香港演藝學院現代舞系,主修編舞及舞蹈導演;近年熱衷接觸即興、阿根廷探戈及拉丁舞。兩口米于2016年1月跟隨接觸即興舞蹈大師 Nancy Stark Smith于美國完成三星期的即興工作坊;又于2015年在芬蘭隨美國舞蹈家 Alito Alessi 完成舞動所能(DanceAbility)教師認證課程。她自1996年開始舞蹈教學,并為「何鴻毅家族基金」策劃之「敢動!」計劃的首批全職導師,赴臺灣「云門舞集舞蹈教室」受訓。

? 完

?人生來 可歌可舞

?每個人都是

? 歡迎關注公眾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