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好好學習》第1章
R原文:
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能力,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1)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3)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所謂公共基礎課,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用到的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等。市面上有海量的書籍在介紹這些知識,我們學習和掌握起來都比較方便。在這個層面,我們的學習就好像士兵訓練踢正步、瞄準和射擊這樣的軍事基礎技術一樣。
而專業必修課,就是我們所選定的專業方向。正如前面說的,這個專業不是指學校劃分的專業,而是指能夠打完整戰役、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領域里,你要跨學科地思考、解決問題,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而這種系統解決問題的知識往往是內隱的,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思考的過程中,領悟到跨領域知識交匯的微妙之處,從而靈活地把多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隨時調用,打贏一場戰役。在這個階段,我們的思想認知更像是一個指揮官:精準恰當地調動步兵、炮兵、空軍、坦克、偵察兵和狙擊手,讓他們在正確的時機,出現在正確的位置,勝利完成任務。
而通用必修課,就是要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我們經營的領域是如何產生的?影響這個領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什么?有哪些規律會普遍地影響這些事物?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場戰役為什么爆發,會以什么樣的脈絡發展,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一樣。抗日戰爭初期,多數人還在討論中日之間的武器差異、國力差距的時候,毛澤東就思考到了底層的規律:中日戰爭的底層決定因素,是中國戰略空間的廣闊與日本需要速戰速決的壓力。所以,影響戰爭的基本動力結構是空間和時間的博弈。如果能夠促進以空間換時間的結構發展,那么戰略局勢將對中國大大有利,而對日本極為不利。所以,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就成為經典的戰略研判著作。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三種類型的知識: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以及通用必修課。通過學習三種知識,能夠讓一個人更好全面發展。
1、公共基礎課重在技能型的知識,可操作性強。比如PPT、時間管理
2、專業必修課并非是學校里劃分的專業,而是指能夠從整體性,全流程、跨領域、有體系解決問題的知識,包括了概念型知識和程序型知識。比如專業化銷售流程、新媒體運營。
3、通用必修課指的是一些底層規律,能夠解釋世界運行普遍問題的元知識。比如相對論、牛頓三大定律、復利效應、二八原則這些知識。
三種知識越往后,能夠涵蓋和解釋的問題越多。如果我們把大部分時間來學習元知識,那么就會讓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事半功倍。
假如僅僅針對問題的表面,只應對某一具體應用場景,學習淺層的技能型知識,那么只能提高我們的技術層面上的效率而已。這樣會導致我們每碰到一個問題,都要學一次。會讓我們學習層次上不去。而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問題本質,了解問題產生的源頭,花80%的時間來學習底層規律,那么提高的就是我們的認知效率,能夠解決很多相類似的問題。因為很多新問題僅僅只是舊問題換了個馬甲出現而已,它們的本質是不變的。比如營銷的本質是建立信任,那無論你是現在的網上代購還是線下的賣保險,成交都是建立在客戶對你的信任上。而很多人卻去學習一大堆話術、銷售手段,效率會很低。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
一般情況下選擇的優先級別為:元知識(通用必修)>專業知識(專業必修)>技能知識(公共基礎)
這里給出的是元知識的粗略學習步驟:
1、尋找重要領域的元知識(臨界知識),可以去找到領域開創者的著作。
2、花80%的時間構建領域體系,學習這些臨界知識
3、將學到的各種臨界知識再組合起來,形成個人知識體系框架
但臨界知識并非都是萬能的,之所以會有這么多臨界知識,說明它們的使用也會有局限性。臨界知識也是分領域的,在使用之前需要辨別出來,而不是胡亂地將已學到的某臨界知識用來解決所有問題。
值得提醒的是,我們在提升個人認知的時候,需要優先學習臨界知識;而在處理具體問題或者某領域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要學習專業型知識、技能型知識等知識。
而且凡事都是由淺入深的,學習臨界知識也是一樣。我們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理解得了臨界知識的含義。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需要刻意尋找臨界知識,但也不能忽略其他知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