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面對一張白紙或者電腦空白屏幕苦思冥想、搜腸刮肚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要是有一個能記住所有東西的超強大腦就好了!
但我告訴你:有,未必好。
俄羅斯有一個名叫所羅門.舍列舍夫斯基的記者就是個記憶天才。有一次開會,他因為不認真聽被領導點名批評,沒想到他一口氣一字不差地說出了會議的全部內容,甚至連以前的也說了出來。經過專家研究發現,他能記住很多東西,甚至是能逐字背誦一部小說,但問題是他無法抽象思考,不理解概念背后的深層含義,原本重要的東西,也都被繁雜的細枝末節淹沒了。
舍列舍夫斯基的情況跟我們平時收集資料的情況相似。為了記住更多的東西,我們讀書的時候不斷在重點句子下面劃線、在書頁的空白處寫評語、寫摘抄筆記、分門別類建立收藏夾等等,結果是收集的內容越來越龐雜,需要資料的時候根本無法迅速、準確地找到想要的內容,更談不上整合不同想法了。
那么,如何以一種聰明的方式建立我們的信息庫,讓不同想法聚合,產生新的想法,促進我們的寫作呢?
德國作家申克.阿倫斯在《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以下簡稱《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中介紹的盧曼卡片筆記寫作法,就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外部思想庫”,通過不同想法之間的聯系、整合,產生群聚效應,從而讓我們可以迅速、高效地將我們的想法轉化成令人信服的作品。
尼可拉斯.盧曼是德國著名學者,他以學術高產著稱,30年間,他出版了58本書,數百篇論文,死后的手稿還被整理出版了六七本書。他的著作不僅數量多、水平高,更重要的是他實現得很輕松。好奇的社會學家經過研究后發現,他的高能產出竟然全部源于他的9萬張卡片筆記。
盧曼卡片筆記寫作法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呢?它又是如何具體操作的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盧曼卡片筆記寫作法與我們傳統的寫作方法有以下三點不同:
01? 改變思維模式,工作流程自下而上,建立積極的反饋循環。
毋庸置疑,寫作是一個高度依賴認知和思考的過程。
我們平時的寫作流程是怎樣的呢?幾乎都是從頭腦風暴開始。當我們確定一個主題后,趕緊上網搜集資料,并試圖從自己曾經平時做的筆記摘抄中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手忙腳亂,東拼西湊之后把素材填充到文章中,勉強完成。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線性工作流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只是一味地堆砌別人的觀點,根本談不上思想深刻和有價值,同時這種做法還消耗了我們的興趣,讓我們覺得寫作是一件苦差事。
盧曼卡片系統遵循的則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循環過程。它注重的是寫作之前的準備工作。盧曼認為沒有人是完全從零開始寫作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要在興趣的牽引下去閱讀、思考、記錄自己的認知和想法。隨著不斷地積累,這些記錄想法的卡片就集合成了一個“外部思想庫”。這樣一來,寫作就變得簡單多了。
盧曼卡片筆記相當于給你的文章準備好了初稿,有成熟的論點、參考資料、引文等,你要做的只是修改這個初稿,把一連串的想法變成文字即可。
有了盧曼卡片筆記,你的寫作會文思泉涌,有如神助,這會讓你輕松完成寫作任務,甚至會把工作本身當成一種享受和激勵。
所以說,一個好的工作流程很容易變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建立積極的反饋循環,推動你的工作向前發展。
02? 解放大腦,建立外置工作臺,一次只專注一件事。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大腦短期記憶是有限的,最多只能容納7件事。
根據“蔡格尼克效應”,我們未完成的事項會占據大腦的短期記憶,直到它們被完成。盧曼卡片盒的優勢在于把事情外顯化。它用卡片將未完成的想法記錄下來,放到卡片盒內,讓大腦相信之后這些事項會被妥善處理。這樣一來,大腦的思維資源就不會被占用了,它就可以更專注地去做重要的事情。
長期以來,人們誤以為意志力是一種性格特征,實際上它是一種消耗快、恢復慢的資源。盧曼卡片盒相當于我們大腦的一個外置工作臺,把大腦中的很多想法轉移,減少大腦的“自我損耗”,讓大腦更加專注地去學習和思考。
其實,還有一個為大腦減負的方法,那就是減少做決定。大腦的特點是一次只能專注一件事。千億身價的扎克伯格的衣櫥里只有灰色T恤和同款牛仔褲。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換個造型,他說,他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他要盡量簡單,少做選擇,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盧曼也深諳此道。他的卡片筆記法中用的卡片規格,提取觀點的方式、寫筆記的格式,都是相同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腦少做決定,讓大腦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更重要的任務,而且有助于大腦快速恢復注意力。
03? 盧曼卡片盒是想法生成器,它對整合、發展思路更具聯想性和創造性。
卡片盒內卡片內容越豐富,表示你的思維也就越豐富。這些寫作任務可以自動無縫銜接,成為一個整體。有些想法會一直扎根,直到長成一棵大樹,每一片葉子都能吸收到營養。
我們一定要每天翻看、思考這些筆記,尋找各個筆記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系。同一個想法,你可以試著放入不同的上下文語境之中去,說不定就會有意外之喜。
卡片盒就是我們創意的來源和生產力的引擎,它們產生的群聚效應,會讓神奇的想法像孢子遇到水一樣,無限繁殖生長。
在相同階段產生很多不同的有創造性的想法,這是盧曼卡片筆記法的真正優勢所在。
說完了盧曼卡片筆記法的優勢,下面來讓咱們一起去看看具體如何建立卡片盒系統吧。
01? 盧曼卡片筆記寫作法,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卡片盒,三種筆記。
盧曼卡片盒分文獻卡片盒和主卡片盒兩種類型。文獻卡片盒主要放記錄文獻書目信息的卡片;主卡片盒主要放索引卡,上面是對閱讀內容的收集和想法。
我們再來看看是哪三種筆記:
1、閃念筆記:就是隨時隨地記錄來敲門的靈感頓悟。我們不妨隨身攜帶紙筆,實在不方便的時候可以用手機的錄音功能。最關鍵的一點是,記下之后,要及時回顧和處理,把它們變成永久筆記放入文獻卡片盒。
2、文獻筆記:就是當你讀到自己喜歡,并覺得可能會在未來的習作中用到的內容時,把內容記在卡片一面,書目信息記在另一面,放入文獻卡片盒。
3、永久筆記:就是及時回顧閃念筆記,將它與我們的思考主題結合,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洞見,放到我們的主卡片盒中,備用。
02? 卡片筆記的關鍵是要用自己的話轉述,并盡量簡明表達愿意。
盧曼筆記法的特點就是簡短、有價值、不改變愿意。
盧曼平時手邊總有一張卡片,他在正面記錄自己對所看內容的想法,反面寫書目信息。一張卡片只記錄一個有價值的觀點。
之所以要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記錄,是因為一個人只有真正理解了所看內容,才能寫下來。如果你自己都說不清楚,那只說明你還沒有明白。
寫下來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以讓我們的思路變得竟然有序。在寫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并與卡片盒中其他的內容對話。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表述一定要簡潔,這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胡亂添加多余的內容,否則卡片會失效。我們要牢記,記卡片的最終目的是發表有價值的觀點,不是內容收集。
03? 跟著興趣走,有目的、專注地去閱讀,一切為寫作所用。
在卡片系統建立之初,我們盡管跟著自己的興趣走。因為只有對某事感興趣,才會閱讀、思考得多,產生想法和洞見的機會也就多。
在閱讀之前,我們最好翻看一下卡片盒的內容,然后帶著一定的目的性專注地去閱讀,這樣有利于我們記住要點,思考內容之外的觀點,更容易激發轉化成新的觀點。
我們要有終局思維,時刻想著寫作輸出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任何想法如果不寫出來,分享出來都等于沒想法。
卡片盒不需要分類,讓卡片之間的關系慢慢生長出來。每記錄一條筆記,我們都要到卡片盒中尋找相關的筆記鏈和想法群,看看能不能確定一個寫作主題。
有時候,在尋找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更好的想法涌現,那不必執著于前一個想法,只管改進你的論點和框架就行了。
04? 告別死記硬背,將想法轉移到思想網絡中,放心忘記。
正如文章開始我舉的舍列舍夫斯基的例子,一個人可以記住一切,對需要思考和寫作的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遺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它并不代表喪失,它像是一面屏風,隔離著我們的自主意識和長期記憶。
但是,當我們把一個個想法轉移到思想網絡中后,每一條信息都可以成為另一條信息的觸發器,它們彼此間互為線索、互相提示,牽一發而動全身。所有,我們不用擔心忘記。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并不是一個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一個能夠擴展資源、利用資源,更深入了解事物意義的人。
所以,不必再為記憶力不夠強大而煩惱了,只要我們方法合理,可以放心忘記。
05? 養成習慣,獲得反饋后,反復調整,實現成長。”
當我們確定一件事情對我們的成長有益時,就要刻意練習,盡快養成習慣。
盧曼卡片筆記法無疑就是這樣一件事情。
當然,要培養一個新的習慣會很困難,它需要思想上的認同和技術上的協作配合。當我們認識到這些困難后,不要著急,要有策略地建立,逐步取代舊習慣。
每當閱讀時,我們就拿起紙筆,把最重要最有趣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記下來,盧曼在30年里做了9萬條筆記,平均下來,每天也就6條。我們可以每天記3條,甚至每天做1條,給自己訂一個容易完成、一眼能看到終點的目標,慢慢培養微習慣。
關鍵的一點,做完筆記之后,我們每天都要回顧,得到反饋信息后對自己的計劃和做法進行不斷的優化調整。這是一個漫長和反復的過程,堅持下去,會有肉眼可見的成長。
有時候,一本好書,一個好的思維模式,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真得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如果你想在寫作上有所建樹,不妨從《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開始,給自己的思維方式來一次升級,用一張張卡片給自己撲救一條卓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