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UC大數據發布了《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從職業上來看,排在焦慮榜的第三。"從職場回歸家庭,有若干后悔的理由。
第一,家長里短的瑣碎
辭職之后,經歷的是比職場更多的壓力,害怕從此與社會隔離。在超市混跡于一堆老太太中間拔拉打折商品的時候,內心無比厭惡自己,禁不住一聲嘆息:終于成為了油膩而無用的中年婦女。也有一些全職媽媽盤算怎樣早點把孩托管之后重返職場,可是無法知道自己的孩子交到誰的手上是安全的,惡毒的保姆和唯利是圖的托管機構盡管是個別的,也足以讓為人父母心驚膽戰。誰忍心讓無助的孩子被折磨,還是只能繼續糾纏在家務之中。
第二,捉襟見肘的窘迫
賬本上的開支已經寫的密密麻麻,每一項似乎都是必不可少的開支,而銀行卡已經許久沒有進項了。盡管如此,看著年幼的孩子,重回職場仍然遙不可及,而每天帶娃所耗費的精力巨大,很多全職媽媽帶一天娃就已經疲憊不堪,根本沒有精力去謀職創收。
第三,日漸憔悴的容顏
曾幾何時,"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是多少女人向往的生活啊!全職帶娃試試,再昂貴的化妝品也遮不住睡眠不足的疲憊。研究生物鐘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闡釋了生物鐘內在的原理,闡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調節自己的生物節律,使其與地球的旋轉保持同步。”科學家研究了生物鐘運轉的內在機制,并告訴我們“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有多重要。熬夜會變老變丑,孩子一歲之前,有幾個全職媽媽能夠早睡早起,一覺睡到自然醒?睡眠不足讓全職媽媽憔悴不堪,有位不到四十歲的二胎媽媽,在帶二寶曬太陽的時候,就被熱情打招呼的阿姨問:"孩子真乖,你是孩子的奶奶還是外婆啊?"讓人崩潰而沮喪。
第四,遙不可及的職場路
全職媽媽要重返職場困難重重,且不說知識更新的速度,至少在年齡上,全職媽媽毫無優勢可言。君不見若干招聘信息上的要求:"18-35歲,形象好,氣質佳",二胎時代來臨,許多全職媽媽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已經站在四十歲的門檻了,怎么去和年輕人競爭?尤其是從體制走出來的全職媽媽,如果年齡超過三十五歲,繼續回歸體制的可能性很小。做自由職業者,除去個人能力的要求之外,人脈,溝通能力也是橫在全職媽媽前面的檻。人到中年還要拿著簡歷到處求職,有幾個用人單位會虛位以待呢?
第五,自我否定及他人否定
有很多辭職回家的媽媽無法認同自己的身份,不管職場工作的好壞,每月有薪水可拿,如果碰巧喜歡自己的職業,從工作本身獲得的成就感也足以充盈我們內心。回歸家庭之后,很難體會到成就感,孩子會笑了,會走了......大家都把孩子的成長當作本能對待。沒有人覺得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依靠全職媽媽全身心的付出。碰到親友的感慨或者不理解,全職媽媽有時也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甚至會懷念曾經厭惡的職場生活。
何炅說過一段話:"要得到你必須要付出,付出你還要學會堅持。如果你真的覺得很難,那你就放棄,但你放棄了就不要抱怨。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世界真的是平衡的,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決定自己生活的樣子。"多少人在職場和家庭之間搖擺糾結,多少人義無反顧的回歸家庭之后備受煎熬。不管怎樣選擇,內心對選擇的認同非常重要,全職媽媽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能看做是為孩子為家庭而不得已的犧牲。即便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全職媽媽也要盡量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能夠全身心的享受陪伴孩子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