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只拿著一根筷子時,在上面搭一張紙巾也能清晰的察覺到。當身上扛著一只大象,你肯定會咬緊牙,全身緊繃,用盡所有的力氣去對抗這致命的重量,這時再往上放紙巾身體根本不會有感覺。
當外界刺激是如此巨大時,身體的本體感受會變的麻木。緊繃的身體也會抑制本體的感受。我們從椅子上起來過無數次,你有想過你是怎么站起來的嗎。站起來時頭的位置是怎樣的?肩膀和背部是緊張的還是放松的?你是先動的腿還是先動的腰?有不應該用力的地方過度參與了嗎?然后把手分別放在頸后、肩膀、腰上去感受下,感受到的和我們認為的可能是不一樣的。
有些不應該緊張的地方緊張了,有些地方的運動次序出現了問題,這在日常生活和訓練中很常見,而且會嚴重降低動作的質量。
我們想象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是不一樣的,想象中的自己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意識,而現實中的自己是我們的身體姿態以及做動作時的方式。最初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意識,隨著時間的增長,有些東西我們的身體在無意識的環境中學會了,但并沒有改變認知中的自己。這時意識就和身體產生了偏差,意識≠身體,但是我們總是用著我們認為的身體在運動。這也是為什么旁觀者能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體的問題,比如身體歪了,蹲的時候膝蓋內扣了,但是自己卻一無所知。
要讓想象中的自己成為現實中的自己,必須降低努力,甚至低于日常生活的強度身體才有可能感覺到。可以試著這么做。放松躺在平地上,全身感覺都是最舒服的狀態,然后把注意力放到腰上,抬手,感覺腰是否會緊繃,如果會可以減小幅度,或者干脆想著自己是在做動作但是手不動,重復幾分鐘你就會發現身體有變化了。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肩頸的位置,同樣的在做深蹲時,上肢的支撐動作時關注不同的點,能感受到不同的效果。
我們總覺得有什么“運動秘籍”是最有效的,于是在各種軟件和網站上尋找,求新、求難、求怪、求多,但是我們并非知道的不夠,而是太多了。多到成了負擔,不知道該做什么。
重新審視我們的訓練動作,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動作,會發現動作逐漸變得立體。卸下背著的大象,訓練也會變得更加高效、更加有趣,而且會真的喜歡上運動。
附上一張圖,這是我們看待運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