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里,讀了心心念念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卻有一種“一入其中深似海,不知前路在何方”的惶然與不安。
未入大學時,覺得漢語言文學是一個極其風雅的專業,書中自有大千世界,可以吟詩頌詞,暢游書海,品讀故事,和同學探討某個人物和情節,不僅對寫作大有裨益,而且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的女孩子,氣質也不會差,寫出來的故事也該有些靈性吧。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我聽過無數專業課,也讀過一些書,真正想要提筆寫作的時候,卻發現寫不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故事。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有些失望和遺憾。認真思索了許久,我仿佛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首先,漢語言文學專業,字如其名,課程內容設置的很豐富。不僅有古今文學,外國文學史這樣文學類的課程,還有一些關于語言類的理論課程,比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和語言學綱要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堆的通識課,選修課與大類平臺課,密密麻麻地排滿了課表。每天,我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去上課的路上,常常有種回到高中的感覺。
所以我很少能有時間讀完文學史上列舉的某部作品,遇到一些高產的作家,只能選幾篇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故事梗概來看一看,當然也沒有時間深究它的寫作特色與故事脈絡,書上說什么就是什么。那些曾經向往的文學,成了期末考試里的重點與非重點,變得不再可愛。
其次,我們專業雖然課程繁多,但是專門關于寫作的課程,比如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平時練筆的課程,哪怕是選修課,并沒有開設。這一點讓我覺得很遺憾。好的方法能夠事半功倍,而我好像只能選擇笨拙的在寫作的道路上一點一點摸索。
還記得大一大二的時候有些小抱怨。雖然是科班出身,雖然我們不培養作家,培養的是研究文學作品的學者。但是知識都是觸類旁通的,時日久了就會發現,老師在課堂上關于文學作品的生動鮮活的分析,那些寫作方法和技巧不經意間就蘊藏其中了,而自己,只需要做個有心人。
后來,大三大四,課程少了一些,也趁著周末和閑暇時間讀了一些書。唐詩宋詞,舒婷、席慕蓉和海子的詩,余秋雨的散文,以及其他一些中外名著等。
當然也讀過一些流行的故事小說,夏茗悠,蘇小懶,匪我思存等,都是一些喜歡的作家。有句話叫做,無知者無畏。書讀得多了,各類靈感橫沖直撞,自覺自身欠缺的太多,無論是語言,內容,還是故事架構上,等等。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因為是師范類的學校。我從不敢輕言自己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因為大部分人聽完我的專業之后都會說,不錯呀,學語文的吧。出來以后當個語文老師?
每次都不知如何應對。我不可以選擇別的嗎?我有權利熱愛文學寫作呀!但是好像多說幾句就會被人說,好高騖遠,不切實際,諸如此類。
還有一部分人會說:你是學漢語言文學的啊。那識文斷字,寫個文章很厲害吧。
幫我們孩子起個有內涵的名字?
指導修改一下高中生的作文?
再不然就是傳授一下你的寫作方法?
這些都不行?那來個簡單的,這個字你看讀什么?(不知從哪里找來的生僻字、象形字甚至甲骨文)
我如果說不認識,他們會一臉驚訝地夸張表情,怎么可能,你不是學這個的?
每每這時,我都覺得惶恐和慚愧,仿佛自己做了什么錯事。不知道為什么現在的人都會這樣認為,學計算機的一定會修電腦,學土木的一定會蓋房子,那學航空航天的豈不是心情一不好就能造個飛機出去環游世界啦?
人們過高的期望,讓我決心在下筆寫作前總是有些猶豫。這個人物形象是不是太單薄啦,那里的環境描寫能不能營造出某種氛圍,故事的情節設定是太快還是太慢等等。有時候寫了幾萬字的文章總忍不住推到重來,有時候也在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天賦。
然而年少時的文學夢想,心里的那份熱愛,還有寫作路上遇到的溫暖和志同道合的人,又鼓勵著自己堅持下去。那些藏在心里的故事,不論好壞,總要寫下來,他們才有變得更好的機會。
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