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青萍
01
“科學家們研究了男性殺死妻子的551個案例,發現幾乎一半是分居或即將分居導致的。實際上,事后,這些謀殺妻子的男性常會承認,他們無法應付自己遭受拒絕的感覺?!?/p>
前些天,當我在看《情緒急救——應對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與方法》一書時,這段話赫然出現,猝不及防,勾聯起曾經發生在家鄉的一段往事——
一個平時老實寡言的男子,因不滿前妻離婚后和別的男子交往,在某天夜里用長絲襪勒死了前妻以及患有精神病的女兒。后該男子自殺,家里只剩下剛成年的兒子……
這樣的悲劇在當今社會并不是個例,時常見諸報端。每當我們聽說這樣的報道時,最多嘆息一聲,轉身便也忘記了。這或許是聽多了,早已麻木;又或許,我們覺得這樣的事情離自己太遙遠,因此不想浪費自己的注意力。
可是,假如有一天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你身邊,比如上面那個悲劇中無辜慘死的女兒就是你從小一起長大的伙伴時,你會作何感想?
假如有一天你學了心理學,發現這樣的悲劇最初只是源自心理上的小創傷,要是及時處理,完全可以避免創傷潰爛、釀成無法挽回的錯誤時,你會作何感想?
而這些假如就真切地發生在我的身上。
可以說,這件事也是我研究生選擇讀心理學的原因之一。畢業后因為各種原因,雖沒有從事心理學相關的工作,但如今作為文案,我依然希望可以用文字,讓更多人可以運用科學的心理自救術,過上至少正常的生活。
02
為什么不說“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像很多童話故事里所許諾的美好結局一樣。
因為早已被現實摔打得遍體鱗傷的我們知道,生活不是童話,也沒有魔法。很多時候,活在這世間更像是一場修行,要隨時面對生活拋給我們的一個個難題。
我們會遭到別人冷漠的拒絕。我們會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被自己拖入內疚、自我否定、孤獨的痛苦情緒中。
這些心理傷害,你都知道如何應對嗎?是隨便處理一下,還是置之不理,任憑心理的傷口血流不止,最后淪落至不可收拾的地步,讓自己成為某場悲劇的主角?
我們誰都不是天生的受虐狂。
而我今天要分享的書《情緒急救——應對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與方法》,就像每個人都必備的“心理藥箱”。在里面,你可以找到醫治生活中7種常見心理傷害——拒絕、孤獨、內疚、反芻、失敗和自卑的——的“良藥”。
這些心理傷害,相信你并不陌生,它們就像身體常犯的毛病一樣,如感冒、上火、拉肚子等,時常讓我們難受上一陣子。
心理傷害在所難免,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理藥箱,里面存放著治療情緒創傷的“創可貼”、“抗菌藥”、“冰藥”和“退燒藥”。本書的作者蓋伊·溫奇博士如是說。
但奇怪的是,我們知道感冒時吃三九感冒靈顆粒、膝蓋破了用創可貼,卻從來不懂如何包扎心靈的傷口。
現在,該是學習如何包扎心靈傷口的時候了。
03
很多人對心理傷害的漠視,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如果承認自己心理上有問題,是一件羞恥的事;二則覺得心理傷害不至于危及生命,犯不著治療。
只是,《情緒傷害》的作者可能很難理解極富中國特色的第一個原因,畢竟在西方,定期看心理醫生就像定期看牙醫一樣自然。在農村,人們甚至歧視患心理疾病的人,覺得他們是“神經病”,家里人還會認為他們丟了自家的臉面。
要解決這個問題,恐怕需要長久的時日。不過,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可讀之處,主要在于這樣兩個方面。
一個是讓你真正認識這些日常的心理傷害對工作生活所帶來的潛在影響。
事實上,心理傷害真的會危及生命。比如長期的孤獨,其危害就等同于吸煙,會縮短預期的壽命時間。
因為書中講到了7種心理傷害帶來的影響,不能一一詳說,這里僅以拒絕為例。
拒絕也許是我們生活中最常遭遇的。約會時,被心儀的女生(男生)拒絕。求職時,被所在公司的雇主拒絕。想要和朋友出去玩時,朋友一口否決,背地里卻和別人一塊兒去玩了。
為了研究拒絕給人帶來的傷害,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扔球實驗”。
假設你和兩個陌生人坐在等候室里。其中一個陌生人A,拿起桌上的一個球,并順手扔給了另一個陌生人B。B拿到球后,微笑著、很有默契地將球傳給了你。雖然感覺有些唐突,但你很快領會了這個游戲的規則,將手中的球扔還給了第一陌生人A。
從A到B再到你,球在你們三人中間轉了二個輪回。不一會兒,就到了第五輪回,陌生人A照例將球扔給了B,可就在你準備接球時,B卻將球扔還給了A。
而且,接下來的幾輪都是如此,意味著你被驅逐出了這個游戲。此時,你會有什么感受?
或許,你會覺得這個游戲實在太愚蠢了,這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真正參與此實驗的“出局者”,卻感到顯著的感情痛苦。即使研究者告訴他,這個扔球游戲是故意設計的,他并不是真的被拒絕了,這個“出局者”的痛苦依然沒有緩解。
如此溫和的一個拒絕,也會給人帶來久久不能緩解的痛,更何況我們生活中的種種“暴擊”。
毫無疑問,被人拒絕是痛苦的,因為我們是社會性動物,天生有追求歸宿感的強烈需求。而且,拒絕不僅會造成我們自身情緒上的痛苦,還會讓我們變得憤怒,繼而產生攻擊性的沖動。
那場發生在我們家鄉的悲劇,多年前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以及近年來不少人因為心理扭曲而報復社會的新聞,都與被拒絕所造成的心理傷害密切相關。
我想,我們沒有理由不善待那些被拒絕的他人,當然還有善待自己。事實上,當扔球實驗中的研究者對“出局者”表達善意的舉動時,就能降低他的攻擊性。
更重要的是,當意識到這些心理傷害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后,在心理問題上,我們能改變以往漠視的態度。
這樣,在心理問題尚不嚴重時,就能及時治愈它或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士的幫助,從而避免一個個悲劇的發生。
二是讓你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可行地實踐具體的治療方案
網上總是不乏各種雞湯文,告訴你:面對挫折,我們要讓內心強大起來,如此云云。但是怎樣才叫內心強大???!具體又怎么做呢?寫這些雞湯文的作者不會告訴你。
而在這本書中,作者蓋伊·溫奇博士就如你的家庭醫生一樣,他會針對心理傷害造成的每種情緒創傷,分別提出具體的治療方案,并說明相應的療效。
這里,還是以上面所說的心理傷害拒絕為例。
針對拒絕造成的4種不同的情緒創傷——揮之不去的內心疼痛、憤怒和攻擊性行為、對自尊的傷害,對歸屬感的傷害,蓋伊博士提出了4種治療方法。分別是:
療法A:處理自我批評
療法B:恢復自我價值
療法C:修補社會感受
療法D:降低敏感度
其中,療法A和療法B的主要目標是安撫情緒痛苦、修復受損的自尊;療法C則是修復你受到威脅的歸屬感;療法D為備選項,因為它可能帶來令人不適的情緒副作用。
1.處理自我批評
當我們被拒絕時,通常會傾向于貶低自己的自尊,覺得自已是個沒用的人。
可是,鑒于前面我們所了解到的拒絕給人帶來的尖銳傷痛,我們自己就不要在傷口上撒鹽了。我們要做的是與頭腦里否定自己的聲音爭辯,從更為友善寬容的角度看待問題。
具體怎么爭辯呢?你可以這么做:
①以書面的形式列出你對于被拒絕一事所產生的各種消極或自我批判的想法
②針對不同的拒絕情景,結合各種可能的方式,駁倒你列出的所有自我批判的想法
③一旦你心中產生自我批判的想法時,一定要全面和清晰地在心中闡明你的反駁
比如當你因為求職不順利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時,你可以告訴自己:
很多公司負責招人的主管,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他們會傾向于招自己喜歡的某類型的人,又或者他們覺得女性(男性)更適合這個崗位。甚至,他們只是不滿意你就讀的學校、曾經待過的公司等等。
事實上,很多情況確是如此。所以,不用因為別人的沒有眼光而懲罰自己。
2.恢復自我價值
當你被拒絕后,自尊仍不可避免受到損傷時,就需要做恢復自我價值的練習了。這個方法對于容易自卑的人來說,尤其重要。
①列一張書面清單,寫出你認為自已最有價值的五個性格、特點與品性,這些特性最好與你被拒絕的那方面盡量相關。
比如,你去一家公司面試文案卻失敗了,那么,你就可以列出自己的相關優點:細心、善于洞察用戶的心理、看過很多書、文筆好,等等。
②按照各種特性的重要性為其排序。
③選擇前三項中的兩項,針對每一項寫一篇短文。寫出為什么這種特質對你來說很重要,它是如何影響你的人生的,以及它為什么是你自我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求職就如戀愛,合適很重要。你身上的價值并不是沒用,只是放錯了位置。
3.修補社會感受
被拒絕時,常讓人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這時候,朋友的支持和鼓勵就顯得特別重要。
不過,作者提醒我們:在尋找別人的支持時,最好仔細選擇你打算求助的對象,特別是在你剛遭受拒絕的時候。
相信你一定有過這種感覺,當你向一個親密的朋友訴說自己的痛苦時,他們似乎并不像自己期待的那樣理解我們。其實,我們總是低估自己或別人經歷的身心傷痛,除非我們曾經有類似的經歷。
鑒于此,選擇一個有著相同經歷的人或群體,或許更能緩解我們的痛苦。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西方國家,常有一些戒酒互助組織的緣故。
假如你在現實中找不到這樣的人或群體,你可以在網絡上尋找,比如一些有些相同興趣愛好的社群。
或許,你還可以翻出你生命中曾經給予你關愛的人的照片或物件,比如你外婆的照片,這也能給予你能量。
在這方面,個人覺得看書也是一種不錯的途徑——書中的主人公在遭遇相同經歷時的堅持和努力,也許會在不經意間激勵你。
4.降低敏感度
這個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多被拒絕幾次,你就習慣了,這樣自然不會帶來太大的心理創傷。
不過,這并非適用于所有情況,尤其是當我們遭受重大拒絕時。而且,除非你確定自己能夠忍受多次拒絕對自我的打擊,才能使用。
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集中做出努力,因為時間拖得越長,效果就會越弱。
假如你是一個賣產品的新手銷售員,這個方法就可以一試。畢竟,被人拒絕對于這個職業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
04
在本書中,作者在提出具體可行的治療方案的同時,還指出了去咨詢心理衛生專業人士的恰當時機。因為本書所提及的治療方法,僅對一些常見且程度不深的心理傷害有用。
而且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各異、受到心理傷害的程度不同,因此這些治療方法對于不同人的療效也是存在差異的。這就好比是同一種藥品,對有些人有效,而對另外一些人的效果則聊勝于無一樣。
當你用完本書的療法后覺得沒有太大的效果,或者一些心理傷害已經嚴重干擾你的生活與工作時,你就需要及早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士的幫助了。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還是可以在這本書的幫助下,為自己開發出一套適用于自己的心理常備藥。
假如你現在已為人父母,或者將來有一天成為父母,就更需要在自己家里備上一個心理藥箱。
這樣,你不僅能為孩子跌倒摔破膝蓋時送上創可貼。更重要的是,你還能告訴孩子:如何在跌倒后正確地處理這些心理傷害,滿懷信心地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