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格律詩重視格律,有“七禁七避”之說,避免重復出現相同字詞為其一,絕句在這方面又更為忌諱。但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共28個字,卻有10字重復,讀來卻不嫌重復,還猶有韻味。《夜雨寄北》能成為千古名篇,少不了這10字重復的功勞。
02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秋池:秋天的池塘。
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現在這里正下著綿綿不盡的夜雨,外面的池塘漸漸漲滿。
何當:什么時候。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
卻話:回頭說,追述。
什么時候回到你那里,跟你一起秉燭夜談,那時,我一定會談起,這個巴山之下秋雨綿綿的夜晚。
03
這首詩一說是寫給妻子的,一說是寫給親友的,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按這個題目,那么詩確是寄給妻子的了。
不過,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我自己更偏向于這是一首寄內詩,因為這首詩情思幽曲,當成寫給妻子的詩,那“剪燭西窗”的情景更加顯得纏綿悱惻。
04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的第一句,就連用兩個“期”字,一面是妻子對詩人歸期殷切的盼望,一面是人生漂泊,歸期難定。兩個期字,突出了詩人對于客居他鄉的無奈。
妻子殷切盼歸,而詩人歸期難定,這個夜里,看著妻子的來信,詩人的內心凄苦難言,不知道該怎么給妻子回信好,只好將目光望向屋外,想穿透沉沉的夜幕,看到遠在長安的妻子。屋外,正是夜雨綿綿,整個巴山之下,都是風雨之聲,屋外的池塘,水漸漸漲滿,漸漸流溢。
巴山夜雨漲秋池,這里的“漲”,明寫池水不斷上漲,卻暗喻詩詩人內心凄苦的情緒不斷郁結,這個凄風苦雨的夜里,詩的人的內心倍感凄涼。
歸期難定,詩人只能將與妻子的團聚寄于設想,詩人設想,他日相聚,西窗之下,秉燭夜談,一定會談起巴山之下這個凄風苦雨的夜晚。
為什么會談起這個夜晚?因為這個雨夜對詩人來說太難挨,對妻子的思念,漂泊異鄉的孤寂,人生的無奈,這一切難言的凄苦,不斷侵蝕詩人的內心。
如果這真是寫給妻子的詩,那當他得知妻子的噩耗之后,再看到自己寫的這首詩,又不知當如何釋懷。
05
這首詩最明顯的藝術特色就是重復用詞,“期”與“巴山夜雨”的重復,恰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表現出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
這首詩最耐人尋味的地方還在于詩中對時空的處理,4句詩28字,卻包含了此地與彼地,此時與未來,現實與幻想,更妙的是,在此時此地的現實之中,詩人幻想未來彼地的情景,而在詩人幻想的未來彼地的情景之中,又反過來談起此時此地現實中的情境,在這樣此地與彼地,此時與未來,現實與幻想的彼此回環交融之中,這28字呈現出巨大的容量,有情的讀者,會被這28字所呈現出來的千百種人生況味所湮沒。
著名作家畢飛宇在他的清華演講全稿《李商隱的太陽,李商隱的雨》中說,《夜雨寄北》這首詩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壓縮了時間。他還將這首詩與魔幻現實主義經典小說《百年孤獨》的開頭對比:
“現代主義文學里頭有一種文學思潮,叫魔幻現實主義。有一本小說叫《百年孤獨》。它的開頭是這樣的:
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的面前,一定會記得他的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小說的敘述者的敘述時間當然是現在,它描繪的卻是將來;站在將來的角度,所謂的“多年以后”,又成過去完成時了。這就有點繞了。……通過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作者壓縮了時間,小說的篇幅一下子縮短了很多。可以說,魔幻現實主義改變了小說的歷史,它讓小說的篇幅變小了,換句話說,容量變大了。……
……我們的李商隱在《夜雨寄北》里頭早就使用這種方法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一個是小說,一個是詩,在這樣不同文學的相互印證中,我們能體味到文學更豐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