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你寫,不斷的寫,終有一天,你也可以成為作家。
閔凡利老師的話言尤在耳。他熱情的聲音,激勵的語言還有充滿正能量的臉,總是讓我備受鼓舞。這是一個前輩這么多年的經驗總結,也是對后輩的希望和期許。
小地方也有大作家,在這個五線小城,閔凡利老師是國家二級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山東省作協簽約作家、棗莊市作協副主席,經常在《當代》、《散文》,《中篇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作品與爭鳴》等重要文學期刊上發表小說, 散文;多篇小說被拍攝成電影,作品曾獲“首屆吳承恩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省以上文學獎二十余次。
重點是閔凡利老師的經歷相當勵志,充滿正能量。他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不停的寫作,不停的自學,才取得的。
他沒上過大學,高中畢業后就在農村務農,僅靠一支筆,寫出了名,后來從農村被特招到市文化館,成為專職作家,陸續發表了很多作品,出了很多本書,獲得了很多重要獎項,還賺了很多稿費,去年又被提升成為棗莊作協副主席。
今年3月份,閔老師有感于我們當地作家的青黃不接,于是在圖書館辦了6期的公益講座,希望能鼓勵更多的人從事文學創作,帶出幾個新人來。
出于對作家的尊敬和對寫作的朦朧憧憬,每次講座我都是帶著滿滿的激情去聽,做了詳細的筆記,還問了一些長久以來一直困擾我的文學方面的問題。聽完講座,收獲頗多。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干貨:
一、 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閱讀是寫作的源泉之一,作家要寫作才思敏捷、文思不斷,就必須多讀書,從書中汲取養分。
閔老師非常喜歡南美著名作家博爾豪斯,這位阿根廷籍的詩人、散文家、小說家,被人譽為“作家們的作家”。
?博爾豪斯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就熱愛閱讀,青年時期的博爾赫斯如饑似渴地瀏覽多語種的世界名著。他讀法語的都德、左拉、莫泊桑、雨果、福樓拜,讀英語的馬斯·卡萊爾、切斯特曼、斯蒂文森、吉卜林、托馬斯·德·昆西,讀愛倫·坡、沃爾特·惠特曼,讀德語的海涅、梅林克、叔本華、尼采……
博爾豪斯從21歲就任圖書館館長,終身從事圖書館事業,是個經歷并不豐富的人,但他卻有著驚人的創作生命,從18歲開始到80歲,他一直在寫作,出版了30部著作,內容涵蓋了詩歌、散文、小說還有論文。
大量的閱讀,讓博爾豪斯有著很深的文學素養,文筆優美,意象豐富,有人評論他“詩歌寫得像散文,散文寫得像小說,小說寫的像詩歌。”
二、怎么讀?
1.讀書當然首推經典,無論中外
中國的古典文學,需時時溫習;西方的經典小說和哲學名著,也要常看常新。
比如閔老師就特別喜歡看博爾豪斯、海明威、馬爾克斯、卡夫卡、柏拉圖、尼采、薩特等人的著作。
另外,也要適當讀些社會、經濟類的書目,可以擴大閱讀視野,了解國家民情。
2、精讀和泛讀相結合
世界上已出版書籍,數不勝數,一個人窮盡一生的力氣,也不可能將所有的書都讀完,所以讀書的時候,要有所取舍。
對于有志于寫作的人來說,首先要多讀經典書籍,應以精讀為主,或者,先粗看第一遍,再進行第二遍第三遍的研讀。
為了擴大知識面的書籍,大可以泛讀為主,瀏覽到感興趣的內容時,再精讀。
3.讀“對味的”書
在大量閱讀作家代表作的基礎上,發現跟自己比較契合、對自己胃口的作品,則可以買這位作家的全集,進行“主題閱讀”。
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位作家的寫作習慣,明白他的寫作風格,更好地師承這位作家的寫作技巧。
聽完講座后,我陸續購買了馬爾克斯、艾麗斯.門羅的全集,對比作品的寫作年代,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家的寫作進化。
三、怎么寫?
1.模仿與創新
寫作可以先從模仿經典開始,相當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找到自己“對味的”作品后,鎖定這位目標作家,反復閱讀,借鑒他的語言風格、敘事結構,再自己寫,最終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2.學會觀察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另一個源泉,給寫作提供素材。
有人說,生活遠比編劇大膽、遠比電視劇精彩。留心觀察周圍人的生活和社會新聞,會有源源不斷地素材送上門來。
3.寫什么?
寫作要有大格局,將生活中的“真、善、美、愛”等提煉出來,書寫整個人類。
閔老師說,“新概念作文”里的文章,寫得都還可以,但大都是在寫自己,這就寫的是“小我”,格局不大。
4.錘煉語言
寫作者要對自己的寫作語言要有所要求,講究粘性、詩意。
語言的粘性是指,寫作語言具有打擊力度,讀者會受到吸引,繼續看下去;語言的詩意是指,寫作語言要能傳遞美感,做到精致、精確、簡潔。
講座即將結束,進行讀者交流的時候,有一位中年大叔說,“閔老師,您能自學成材,當上了專職作家,肯定是有天賦,對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根本不可能。”
閔老師笑了笑,說,“天賦可以培養,只要你寫,不停地寫,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