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為近三個月來產品突擊的小結,和大家分享做法。
在新入職這家公司三個月內,設計構思了六款產品,雖然并非體量特別大,領域特別新的方向,但也都在準備投入并接受市場檢驗了,總結一下個人設計整個產品的步驟如下:
溝通→補充腦圖→勾勒流程→原型→視覺
溝通
老大跟產品部門(1產品設計1前段1PHP)齊聚一堂,開始表達要開展的產品方向,這個涉及到公司資源和定位,不做多論述,得到的結果是大家決定要做一個解決什么問題的產品。
腦圖
在腦圖上做好記錄
解決哪些用戶在哪一場景下內的具體哪些問題?
這個問題當然不會那么容易得出答案,前期的溝通作為研究方向,自然需要驗證,驗證的角度從市場→用戶→問題 出發,市場的好壞決定產品上升的價值跟空間,確定哪些用戶作為目標用戶可以更快達到業務目標,解決他們的什么問題可以作為產品的特色延伸。
這里的問題步驟又可以從,當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是什么?有沒有劣勢,如果有更好的解決方式,應該是怎么樣,這兩種方向進行思辨,這一切的存在價值都在考證這個產品的存活率和價值,既可以拿來過篩掉一些頭腦發熱的想法,也可以為后續產品的推進演變提供有說服力的辯詞,當然這些問題回答的好壞與否絕大部分取決在產品團隊的功力高低,在對觀點的洞察跟分析上,團隊的強悍和弱雞,高下立現。
流程
既然現在有了一既定的方向跟模糊的產品,接下來就是把這個產品的形態描摹清晰。
想象產品運作起來的狀態是什么樣的,首先是怎么,其次再怎么樣,最后如何得到結果,拉上開發在過程中不停聽取他們的意見跟建議,把解決產品問題的1234順序模擬出來,比如:我們在做一款按月訂購式的服務平臺,用戶怎么進入到平臺,在頁面怎么進入訂購服務,跳轉的相關環節是什么樣,一直到服務結束的整個流程。我自己也習慣拿出手機看看別人產品在類似場景中的相關操作是怎樣的,一是已經驗證的操作還是有可考量價值,二就是自己還比較弱雞····
我習慣一個界面就用一個矩形框表示,可以大致分析出頁面的數量跟開發也更好確定工作量。
最后就是普遍意義上的交互設計跟視覺設計了,原型推薦sketch,組件廢一次力準備一套,可以用一萬年,原型做完后可以快速上傳一個小DEMO,我習慣用在線的騰訊出品的demo,可以很快產出一個可簡單交互的demo,供大家再討論,查漏補缺以確保整個流程的完整和順暢。
一直到這個周末還在把最后一款產品概念梳理清晰,前期的考證概念想法的確是整個過程中最耗費精力和心力的,一遍遍的將之前腦暴時激情燃燒的代謝物給扒拉干凈,最后發現沒搞頭,整個團隊又是一遍漫長的沉默,再繼續思考、研究、分析、推翻……
恩……想來想去在公司畫原型應該是最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