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板塊,有話要說,換工作以后,小朋友問我,什么是內控,什么是內審,到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現在上理論派~
2130----控制
內部審計部門必須評估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并促進控制持續改進,從而協助組織維持有效的控制。
2130.C1----內部審計師必須將開展咨詢業務過程中了解到的控制知識運用于評估組織的控制過程。
IIA定義“控制”:管理層、董事會和其他方面為管理風險、增加實現既定目標的可能性而采取的任何行動。管理層負責計劃、組織并指導實施充分的行動,為實現目標和目的提供合理保證。
內部審計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內容,內部審計還能為改進內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設性的意見。(真解)
內部控制工作是管理人員檢查組織實際運作是否按照預訂的計劃、標準和方法進行,發現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確保組織目標實現的過程。
一、控制類型
(一)按時間分類的控制類型
行動開始前、進行中、結束后。
1、前饋控制(也稱預先控制)
未來導向型:為增加將來的實際結果達到計劃結果的可能性而事先進行的管理活動。
方式包括:質量控制培訓項目、預測、預算、實時的計算機系統等
2、同期控制(也稱過程控制)
發生在活動進行中的控制:管理人員在計劃執行過程中,指導、監督下屬完成計劃要求的行動。
典型方式:監督視察。即對經常性的重復出現的業務,要求執行人員按規定的標準化程序來完成,以保證業務處理質量達到控制目標和要求,它要求按照牽制的原則進行程序設置,所有的主要業務活動都要建立切實可行的辦理程序。
3、反饋控制(也稱事后控制或成果控制)
發生在行動后。通過實際與標準或者預算的對比來確認差異,在問題出現后要求采取糾正措施。
方式包括:客戶回訪、對完工產品進行檢查、差異分析、評估客戶投訴、監督產品退回情況等
目標包括:(1)企業內部的成本、生產計劃;(2)外部的要求
優點包括:(1)便于管理者制訂出更有效的新計劃;(2)評價員工績效
缺點:發生損失后才能獲取信息
(二)按功能分類的控制類型
1、預防型控制
為防止錯誤和舞弊的發生而采取的控制。
如:對被審計單位的信息進行審核、采用招標方式選擇供應商、職責分離、運用檢查單、將任務分配給具有勝任能力的員工、使用密碼、授權程序等
2、檢查型控制
為發現已出現的不利事項而進行的的控制。可以為管理層提供有關預防型控制有效性的反饋信息。
如:檢查和比較、核對銀行對賬單、實物清點、對賬等
3、指導型控制
為確保實現有利結果而采取的控制。各種政策、指南和手冊等都屬于指導型控制。
如:要求內部審計部門的所有員工都具有注冊內部審計師資格、為管理層提供實現最低毛利率的合理保證、要求保證一定的員工出勤率。
4、糾正型控制
為糾正已發生的不利事項而采取的控制措施。糾正已檢查出來的和已報告出來的差錯。
如:糾正程序、控制和例外報告
5、補償型控制
針對某些環節的不足或缺陷而采取的控制措施。
如:小微企業,由于人員有限,部分不相容職責不能很好地分離,則可以采用加強監督的方式
二、管理控制技術
大類:會計控制和行政控制。
控制過程三步走:
(一)衡量實際績效;(二)將實際績效與標準進行比較;(三)采取管理行動來糾正偏差或不適當的標準。
細分:預算、成本控制、庫存控制、項目控制、財務控制、流程圖等
(一)預算
預算是行為計劃的量化,是把有關企業經濟活動的計劃用數字和表格形式反映出來,并以此作為控制未來行為和評價其結果的依據。
(二)成本控制
企業根據一定時期預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范圍內,在生產耗費發生以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影響成本的因素和條件采取的一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
1、目標成本法:從“客戶收入=成本價格+平均利潤貢獻率”轉變到“客戶收入-目標利潤貢獻=目標成本”。
2、作業成本法:ABC成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