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一直非常討厭《弟子規》的蠻橫無理反人性,也很討厭《三字經》的武斷專橫沒常識的,為什么討厭呢?就是因為我小時候沒有讀過(十分感謝我的父母在我懵懂的時候讓我保持了純潔),我是長大之后大約在高中讀的。
那時候喜歡古文,經常為《聊齋志異》為什么不是四大名著而憤憤不平,也嘗試著看過幾行詩經來品味幾千年前文字的古樸,而正是因為對古文學的喜愛,所以特別討厭《弟子規》和《三字經》,我當時就一個反應,你TM憑什么讓我這么做?你做到了么?你先過來讓我扇個巴掌然后給我鞠躬唄!當時是叛逆期,所以對這兩個大教條討厭得明明白白簡簡單單。
再后來認識了十分忠于恪守儒家本分,而且樂于入世的我媳婦。又有了我女兒,曾經也因為要不要孩子接觸《弟子規》和《三字經》爭論過,我老婆的觀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我的觀點是稀屎里面的金針菇和豆芽菜也要拿牙簽挑起來吃了么?我倆本來立場就不同,文理又分家,所以一直沒有一個結論。
再再后來,跟各種新的舊的同學朋友在網上也好,現實也好,也都聊起過《弟子規》和《三字經》,也爭論過,但是,爭來爭去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很多人都沒有真正讀過它們,只是會開頭幾句,然后就覺得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繼承發揚一百年不許變。
再再再后來,我想寫點什么剖析一下這兩個讓我深惡痛絕的假瑰寶,想從它們出現的時代背景(弟子規和三字經都是在中華文明沒落時期才出現的,從根本上就談不上什么瑰寶)和關鍵字句兩方面去論述,稿子都寫得七七八八了,一件小事突然顛覆了我的想法。
前一段時間在上我現在所在國家的社會統合語言培訓,社會各基層的外國人一起學習。跟我一起上課的有一個不滿二十歲的年輕人,高中畢業,因為也是中國人,所以經常一直聊天。我們一起的時候聊起來未來,他說他想把語言學好,能溝通能考國籍然后拿個國籍在這邊找個工作,做點體力活。那時候的我圣母光環突現,各種苦口婆心勸說他最好還是讀個本科,這樣也可以找個收入高點的工作,巴拉巴拉。
回家后,我得意洋洋地跟我老婆說這個事情。她卻說我多管閑事,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的實際情況,也許他說的前途是唯一他能做到的也是最適合他的,我何必多嘴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呢。聽到這些,我竟無言以對。
所以呢,我不應該告訴別人什么好什么不好,我自己又有什么資格?如果我因為覺得什么比較正確就強硬地主張我的想法,這跟我所一直排斥的《弟子規》和《三字經》有什么區別呢?先不論我老婆說的是不是正確,這種的態度我很喜歡,這也直接影響我了寫這篇文章的態度。
《三字經》和《弟子規》到底是精華還是消化過的金針菇,不是聽別人說的,而是要靠你自己去嘗了才知道的。什么好什么壞先不討論,在你讓孩子去學/給孩子灌輸任何東西之前,作為父母你要不要先去讀先去學,你自己認為好了再引導孩子去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