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在星巴克買咖啡,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二十多歲的漂亮姑娘,正緊鎖眉頭打著電話。從她的表情和只言片語中可以判斷出,工作上的事出了紕漏,她正心煩。可輪到她點飲料的時候,她臉上的陰郁和煩憂都一掃而空,對著為她服務(wù)的小伙伴綻放出了最美的笑容。
我閑步在路上,正欣賞著柳枝的身姿,不想一陣疾風從身后而來,照著我的胳膊狠狠一撞,還順帶剮蹭了我手上的皮,便即過去。從背影看,還是位些許有點年紀的大媽。她不僅沒向我表達一言半語的歉意,甚至連回身看看撞到了什么的動作都沒有。我不禁佩服她的涵養(yǎng),又想起那個段子:背著一堆玻璃瓶的人走在路上,掉了一個在地上,摔碎了,他毫不減速,甚至沒回頭看一眼。路人問,東西掉了如何不看?答曰:碎都碎了,看有何用?
故宮里排隊看《清明上河圖》,人山人海,擦踵疊肩。靠近展品的時候,人群被防護帶限制,更加擁擠。一陣人潮襲來,擠得我半個踉蹌,與排在我身旁的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撞在一處,我倆抬起頭,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對不起。”隨即,她努力讓出身邊的一點點位置,讓我能有立足之地。這時,身后卻傳來一個妙齡女子尖銳的聲音:“擠什么擠?我都快喘不過來氣兒了!”邊嚷著,邊以肘開路,往前挪動著。她不斷地打著電話,跟這個姐那個親報告著這里人多,她受了多少罪,一會兒又去埋怨工作人員協(xié)調(diào)管理不善。過了沒多會兒,她舉著電話跳出防護帶,嘟囔著:“我不看了,真是受夠了。”
地鐵上,一個小伙子為一個四五歲的小姑娘讓了座,小姑娘的父親推托再三,小伙子依然堅持讓小姑娘坐。父親示意:那你去坐吧。小姑娘微紅著臉,爬上座位,沒等父親像許多父母那樣提醒“快說謝謝”,便甜甜地說:“謝謝叔叔。” 我心里沒由來地暖了一下,看著她微微地笑。
吃火鍋時,旁邊的桌子上坐了四個年紀不大的女孩,都是學(xué)生裝扮。其中一個女子描眉畫眼,皮膚白皙,衣著入時,其余三人則不免過于肥碩且不修邊幅,直可追古龍筆下大歡喜女菩薩。或許因為她們之間反差過于明顯,讓人不由得多注意幾分。
“服務(wù)員,給我們加點水,快點兒!”
“服務(wù)員,我的菜怎么還不來?”
“服務(wù)員,再拿點兒小料,我們都要了多少次了!”
從始至終都是申斥的口氣,我沒聽到一句略表尊重或客氣的話,更沒有在火鍋店小姑娘舉著一只大銅壺給她們加水時,聽到半聲“謝謝”。無論是白富美,還是土肥圓。
與朋友同乘專車。操著不知何方口音的出租車司機顯然對北京地形還不甚了解,東西南北尚且辨識不能,遑論大街小巷。我嘴上不言,卻不免心中嘟囔:路都不認得還出來干什么出租車。那朋友卻十分耐心,細細地跟司機說怎么走,如何開,在哪兒拐。逢要轉(zhuǎn)彎總是會說:“您從這兒進輔路,前面口右拐,謝謝。”最終下車時,還說著:“謝謝,麻煩您了,您慢著點兒開。”
我在剛到國外時,某天早上上學(xué)要遲到了,一路小跑趕到火車站,在售票窗口拿著五塊錢,急急地說:“一張到中央車站的往返票。”工作人員看了我一眼,說道:“請。(意思是:你沒說“請”)”我登時汗顏,想起那句“看一個人的素養(yǎng),要看情急之時”。自此以后,無論自己多急,無論情況多惡劣,即使對方眼皮都不抬,我也不會忘記說聲“麻煩您了,謝謝。”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可現(xiàn)如今,“請”、“謝謝”、“對不起”這些表達尊重的基本用語,都恨不得印在大字報上,貼滿街頭巷尾,提醒著那些不會說的人。誠然,中國人尚中庸,講含蓄,一些表達情感之詞不愿宣之于口,家庭之內(nèi)更覺得言謝生分。但這并非是粗魯與不尊重他人的借口——客套與尊重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一聲“謝謝”,一句“對不起”,并不會使我們自己損失分毫,但其意義,卻遠非這幾個字的字面之意可比。
從前我還在文章中調(diào)侃過洋人“心里罵你三孫子,臉上還掛著巨真誠的笑容,嘴里說著比情書還甜的話”,后來想想,許多陌生人之間,此生就只見一面,后會無期,就算是虛偽地笑笑,又有何妨?更何況,笑和客氣本身,也會給自己帶來好心情呢。
春節(jié)長假將至,酒店茶寮,必定人滿為患。若是我們把抱怨都換做笑臉,將呼喝都化為敬語,歸家之途將更加美好。
所以,對不起,麻煩您,請多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