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有的只是熟悉的回憶/而這回憶卻是想遺忘的;
熟悉的地方沒有新的風景/殘存在腦海中的是舊的風景/該如何去尋找新的風景。
? ? ? ? ? ? ? ? ? ? ?—— 汪國真《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美國《幸福》雜志曾在征答欄中刊登過這么一個題目:假如讓你重新選擇,你做什么?一位軍界要人的回答是,是去鄉間開一個雜貨鋪;一位女部長的回答,是到哥斯達黎加的海濱經營一個小旅館;一位市長的愿望是改行當攝影記者;一位勞動部長是想做一家飲料公司的經理。幾位商人的回答最是離奇:一位想變成女人;一位想變成一條狗。更有甚者,想退出人的世界,化為植物。其間也有一般百姓的回答,想做總統的,想做外交官的,想做面包師的,應有盡有。
只是,很少有人愿意做現在的自己。
生活在杭州的新杭州人,每年都會有幾場例行任務,陪親友逛西湖,這得益于《白蛇傳》和西湖清水出芙蓉般雍容華貴的美。我有兩個這樣的朋友,一個是西湖邊的攝影師,另外一個來杭州學習工作了四年。他們共同的任務都是例行的陪同玩轉西湖,然而心境卻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是在陪同的同時繼續挖掘美,一個則是裝作開心實則無奈。
在親友眼中,他們是都是幸福無比的,生活工作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圣地。攝影師因為工作的原因,對身邊的風景充滿熱情,每次也順便能幫親友拍出好看的照片,賓主皆大歡喜。而另外一個朋友認為不過就是一介湖水,為何源源不斷的來觀賞,他更愿意自駕帶親友去杭州以外的地方游玩,他是個愛旅行也愛攝影的人,去過祖國的山南水北,唯獨對四年前鐘愛并選擇留下的環境沒了當初的熱愛。
他們兩個是鮮明的對比,一個身體力行的熱愛著他的熱愛;一個覺得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他對身邊的一切已經習以為常,別人眼中的風景在他那已不不再是風景。每年都會有學生問我,老師,為什么你的《旅行攝影》很少講到旅行,圖片的實例也總是身邊的風景?我并非沒有各大著名景點的圖片實例,只是我想告訴他們旅行的初衷,是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同時,觀察身邊的景色和事物,來重新認識身邊的事物和自己,這一概念用《禮記·大學》中話來說就是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對于他們來說,住久了一成不變的校園,很難有換季般的視覺沖擊讓他們感受到熟悉地方的風景。
大自然為了保持生機活力,在長久的環境進化中,形成了今天的春夏秋冬四季,而作為最高級的人,卻總是喜歡秉持一成不變的心態來洞悉身邊的事物,明明已經有了令人稱羨的生活,卻總是不滿現狀,渴求向更高級看齊,而達不到時就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這很難用不知足來解釋。
人的情感是復雜多變的,有時勸慰自己:眼前的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有時則: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人生漫漫數十載,最糟糕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困頓和一時的厄運,而是一種精神和心境的疲憊無力狀態,身處當中,對眼前的一切習以為常,不愿意再做出改變。曾經讓你感動的現在沒有了一絲感動,曾經想得到的即便得到了卻失去了擁有感,歸根結底是:熟悉的地方沒有了風景。
很多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定期的放空自己,重新審視眼前擁有的一切,打破現有的格局,和身邊的一切重新談一場戀愛,慢慢積淀再提高,也不失為一種達觀而積極的人生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