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在教了很多遍后,又登場了,因為對學生的熱愛,備課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因為對課堂的熱愛,反復尋找著詩意和遠方。
片段一:
老舍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以細膩多情的筆觸勾勒了濟南的山,描繪了濟南的水。第二課時教學中,與學生一起品析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濟南的山水生動的描寫。
首先,朗讀小組帶領全班朗讀2、3、4、5、6段,學生們處理的很好,有的段落一枝獨秀,有的段落全班齊讀。朗讀結束,我設計了一個體驗環節,讓學生們以“冬天的濟南像_____”來談談對濟南冬天的總體印象
初一的孩子,開始還有點放不開,經過幾十秒后討論后,小手舉了起來,“像一個小搖籃”“像一副小水墨畫”“像透明的藍水晶”,不一會兒,不在我預設之內的答案也溜了出來,“濟南的冬天像春天”“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像色彩鮮艷的油畫”……我沒想到,簡簡單單的一個問題,居然勾出了孩子們這么多的聯想。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責怪孩子們的思維太多死板,沒有生機與活力。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堵塞了孩子的想象力,我們的預設范圍太窄,太擠,企圖讓他們走進我們預設的圈圈里,久而久之,不敢說,無話可說成為語文課堂的常態。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著實滿意,我們孩子是農村的孩子,六年的小學語文學習很樸實,也很閉塞。而一個問題引發了他們的感觸,激發了他們的聯想,他們肯走進文本,文我互融,表達體驗,已經難能可貴,關鍵是他們想說,敢說,說得還精彩。
片段二:
我尋著孩子們的思維軌跡,不斷追問,“為什么像呢?”“你從哪里發現的呢?”學生們說得有根有據,生:“濟南的地勢像個搖籃,小山把小城圍在中間,想象一次,即使一場東風吹過,也會有母親的手撫摸過的溫暖,所以濟南的冬天像春天。”師:“佩服老舍先生的筆力,淺淺幾筆,便傳遞給我們春的溫暖。”就這樣,那些小城的暖,小山的妙,村莊的雅,河水的綠……全被“拎”出來了。
課堂進行的不冷場,也不喧鬧,孩子們自由的談著自己的感受,不時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師:“老舍先生是一位文學大師,也是一位丹青高手,這哪是在寫景啊,這完全就是在畫畫,你讀出了幾幅畫啊?”
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提煉主要信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我根據教案,預設的分別是“小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小水墨圖”“空靈水晶圖”,我想很多學生未必能跳進我的圈圈,沒想到,課堂的第二次“沒想到”又出現了,一個女孩兒站起來,生:“山城搖籃圖。”女孩兒忽閃著眼睛,希望從我嘴里獲得認可,我問:“為什么是山城?”女孩兒說:“這不是小山把小城為了個圈嗎?怎么不能是山城?”我為她的反問豎起了大拇指,接著答案依次從孩子們的嘴里蹦出來,“山坡秀氣圖”“村莊水墨圖”,雖然距離“標準答案”還有一些距離,但又怎么樣呢?我高調的表揚了他們,“太會提煉了,你們的圖畫名稱中有地點,還有特點,讓人一目了然,簡直絕了!不過,最后一幅沒山了,水怎么說啊?”孩子們還真的低下頭思考了一番,一個小個子男孩兒突然站起來大聲說:“澄澈水晶圖”,想必太激動,忘記了舉手,全班孩子震驚了幾秒鐘,在我的示意下,熱烈的掌聲響起來。
我頓悟,這就是生命成長的聲音吧!曾經特別羨慕名師們的課堂,除了羨慕老師設計巧妙,批文而入的本領,更羨慕人家的學生,配合那么好,悟性那么高。
而今,驀然發現,不必羨,不必追,我們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更多的時候是陷入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完成的泥潭中,不肯自拔,所以我們的課常常是策馬飛奔,火急火燎,學生說錯,說不出的時候,干脆別說了,老師來。殊不知這樣的“快”錯過了多少值得駐足的風景。
真的,很多時候,多一堂語文課,少一堂語文課并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說一節課多講一點,少講一點也無足輕重。關鍵是,你可曾慢下來,靜下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引領生命介入課堂,甩開預設的枷鎖,把那些出乎意料的生成當做寶貝,啟發、激勵、成全,讓每一個生命因為課堂而愉悅,讓每一生命因為超越而驚喜!
傾聽生命拔節的聲音,或鏗鏘有力,或悄然無聲,無論怎樣都好,只要他成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