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已經開始了,回家旅程即將打開。
始于上世紀80、90年代、一年一度的國人遷徙大潮,至今仍然是殘酷的現實,而非遙遠的記憶。雖然如今人們能使用的交通工具很多,上有飛機、下有高鐵、公交大巴、私有轎車,但仍然無法滿足所有歸家人的出行需求:一票難求、旅途艱辛、人潮洶涌、高速擁堵、意外事故……一切都是充滿未知的前程。
試想,在人頭攢動的車內狹小空間,突然暈倒怎么辦?駕車行駛中有人暈車怎么辦?不小心發生磕碰或遭利器所傷怎么辦……面對不堪的意外,如何做到有備無患,這是一堂必修課。
在醫療急救圈,有“10分鐘白金救援時間”一說,也就是說10分鐘內是突發傷情急救的關鍵時間,無論自救他救皆適用。所以出行時,家人、朋友間相互了解身體狀況十分重要,在突發情況發生時才不至于手足無措,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日常用品在關鍵時刻發揮急救所長
先來看看在沒有專業救助設備的情況下,哪些日常用品在關鍵時刻可發揮所長。
雨傘。特別是長柄雨傘,可作拐杖用,可防跌、防摔。
毛巾。如遇火災可掩口鼻出逃,防止窒息,還可用于外傷包扎。
手提包。昏迷時可當枕頭,以墊高頭部,緩解病情。
牛奶。燒燙傷可涂抹傷口,可解酸堿中毒,保護胃黏膜。
鞋帶、皮帶。骨折或出血時可用于固定肢體,結扎傷口。
筷子或筆。有人抽搐、中風,可給他咬住,防止患者咬傷舌頭。
礦泉水。發生燙傷、磕碰傷、硬物傷,可用于沖洗傷口創面。
實際上,很多隨身之物都可以靈活運用,只是在關鍵時刻要淡定,才能充分發揮應急反應。而對于一些個人無法預知的疾病風險,應該自備急救藥品器械,如創可貼、無菌紗布;感冒藥、止瀉藥、暈車藥,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隨身攜帶治療心臟病的藥、降壓藥等。所謂“一百個家庭就有一百種急救藥包”,有相關基礎疾病的人,要帶適應自己病癥的藥品。
一定要喝水,千萬別憋尿
在一次長達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的旅途中,還有哪些情況可能發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車上久坐不動所帶來的困擾,有些人無法忍受的是下肢麻痹,而中老年人還可能出現下肢水腫,甚至因水腫引起靜脈血栓。因此,在上車之前要穿上彈力褲,而且每隔1-2個小時活動一下,比如站起來、抖抖腿,走幾步。
有的人為了避免上廁所而不喝水,其實這是不行的,可以少喝但一定要喝,特別是老人和小孩不喝水容易脫水。老人缺水時,血液濃縮,容易形成血栓,進而引發腦梗塞、心肌梗塞,危及生命。但喝水也不能憋尿,否則女性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男性前列腺炎發作,前列腺肥大的男性最好不要憋尿。
有人脊椎骨折不要隨意搬動
火車或大巴人多,如不小心被砸傷、扭傷、割傷,傷勢較輕可壓迫止血,用止血貼或者干凈紗布包住,并將傷處抬高。傷勢較重時,應送醫院處理。扭傷不要堅持活動,不能搓揉、擦紅花油等,首先要做的是冰敷。
發生骨折絕對不要隨意搬動傷者,正確的做法是拿木板等固定并讓其平躺,等待救治。開放性骨折,還要用干凈紗布遮擋,避免感染。如何判斷是否骨折呢?一般而言,如果肢體畸形、活動異常或有骨擦感(骨頭摩擦的異常聲響)這三種情況中的一種,則很有可能骨折了。如果是脊椎骨折,最好的姿勢是平躺,不可隨便亂動,最好由身邊人將患者平移到木板或擔架上,切忌抱或背,避免骨折移位壓迫神經造成傷者全癱。
三個穴位應對暈車嘔吐
暈車,那可是頭暈頭痛,翻江倒海,顏面盡失的丑事。為此有暈車習慣的人,一定要保證充分的休息,不要吃太飽,太膩,并在出發前半小時口服暈車藥。坐在車上,盡量減少頭部活動,盡量看前方,不時遠眺,因為側窗的景物移動會造成眩暈感。無事找事,比如聽音樂、找人聊天。一旦出現全身疲乏、頭痛、惡心、嘔吐、冒冷汗、面色蒼白等暈車癥狀,應閉目仰臥,用毛巾冷敷前額。可按壓內關穴安神寧心,理氣止痛。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具體做法是一邊吐氣一邊按壓此處6秒鐘,重復10次,不再有欲吐的感覺。另外,合谷穴和涌泉穴也有此種功效,其中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心血管疾病患者別忘了帶上你的藥
突發心血管疾病,是旅途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三分之一以上),原因是天氣變化,惡劣環境造成焦慮等,春節團聚,大魚大肉、吸煙喝酒、娛樂過度、睡眠不足等,也都會加重心臟負擔,誘發心律紊亂、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甚至造成猝死。心腦系統疾病患者一定記得攜帶隨身藥物,當出現頭暈乏力、心悸時要開窗通風透氣,及時求救。若有人突發心肌梗塞,首先應讓其就地平臥,在其舌下含阿司匹林(替代藥物)、硝酸甘油片,或將亞硝酸異戊酯用手巾研碎捂鼻吸入鎮痛,必要時應立即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
別把自己搞得太累惹上旅游精神綜合征
近年來,由于春運乘車突發旅游精神綜合征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人甚至精神失控,產生幻覺而跳車的悲劇。這是由于睡眠不好、精神緊張、旅途奔波、身心疲憊等引起的精神障礙。如果家人或朋友陪同行,應互相關照、調解,如果是一個人出行,可以看看書、聽聽音樂,讓自己放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