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不塞,是為江河。
源源不斷,是為奮斗。
近一個多月,準備一場考試。一邊工作,一邊復習,只能擠出時間,每天看一兩個小時。雖然看書閱讀的時間跟平常相比,并未明顯增加多少。但說實在,個人覺得效果和效率要比平時閑散閱讀好的多。
一個多月后,當我回頭看這一個多月的備考時間,不禁思考到一個問題,目標與奮斗。
讀書與閱讀的習慣,養成時間比較早。基本上每天都要看一會書,我指的是平時的自我閑散閱讀。涉及面也比較廣,歷史、人文、哲學、小說,基本上是抓著什么讀什么,流行什么讀什么。這種閑散閱讀,所帶來的自我滿足感在于,認為自己每天都在讀書,習慣挺好。說實在的,讀書也確實變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但這種漫無目的的閑散閱讀,只能如雨水滋潤大地,而且是毛毛雨,絲絲微微,滴滴點點,以時間換積累。
有了這次考試,卻大不一樣。客觀上講,我并未為考試特意準備什么,甚至只是把原來閑散閱讀的時間變為備考的時間,讀書的時長和平常相比也并未特意增加。但從效果來說,這種備考復習的閱讀,使我在相應領域的一些積累更為體系化、科學化、規范化。閱讀的效率也更高。
這種備考的讀書,更像是有目的的把江河里的水汲取出來,用桶用盆用罐搬運到一塊待澆灌的土地,每一盆、每一桶、每一罐都有所指,都澆到了那塊尺寸有限的土地,所以不再是雨過地皮濕,而是每一盆水、每一桶水、每一罐水都在那里往下滲,往更深處滲透下去,滋潤禾苗的根系。
同樣的時間,目標明確的閱讀和閑散的、漫無目的或目的不甚具體的閱讀之間,可以說差異是巨大的。
甚至可以說,不僅僅是閱讀,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目標決定了我們干事的動機,以及干事過程中的自我塑造、認知格局,所以事情的結果大不相同。
由此想到,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故事。
三個工人在工地里砌磚。有人問他們,你們在干什么呢?
第一個工人回答,我在壘墻。
第二個工人回答,我在建一座房子。
第三個工人回答,我們在創造一座美麗的城市。
按照故事的情節,若干年后,第一個工人成為了一個技術不錯的壘墻技工,第二個工人成為了一個攬活的建筑師,第三個工人成為了一名城市規劃師。
當然,這樣的故事只能作為故事來聽,切不可較真。但我覺得,故事背后仍然可以反應一些道理,比如目標牽引,比如站位格局。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
似乎還要加上一句,無取法者,不知其碌碌終日何所為已。
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不僅是日常閱讀的動力,甚至是我們干任何事、干好任何事的一個重要動力。事或許還是那個事,但意義不一樣了,目標賦予了你手中瑣碎事情的意義。而人是需要意義的,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
同樣的一生,有了奮斗的目標,一切困難與曲折,都成了磨礪與錘煉。沒有奮斗目標,一切的困難與曲折,都成了磨難與艱辛。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
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限。
于高山之巔,可見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方覺長風浩蕩。
人生如此,且歌且行。目標是高山與群峰,一切都是風景。
定個目標,好好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