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沒在老家過年,去婆家過的。阿媽在電話那頭問,年怎么過的?我答,在北方就吃餃子看春晚。我沒有感覺到過年的氣氛,可能是少了些由民俗傳統營造的儀式感吧。
在老家不看春晚,因為除夕將會忙得團團轉。早晨,阿媽用竹籃子裝上酒杯筷子白斬雞鯉魚水果鞭炮元寶紙,出門祭祀去。祭祖時阿媽先上香,再將雞,魚,水果供奉出來,手里拿著元寶紙朝著祖宗牌位邊鞠躬邊念叨,“請祖先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大人工作順順利利,孩子學業進步”。然后將元寶紙燒了,灑上清酒一杯。
中午開始準備年夜飯,阿媽得燒十多個菜,食材是有固定搭配的,不是常吃的家常菜。她怕除夕會手忙腳亂的,一般提前寫好菜單,照著上面一個個炒,她炒菜時十分專注,不允許任何人打攪,怕亂了思路。直到傍晚菜好了端上桌,照樣先燒香祭祖后我們才開始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家里沒有老人,臨時抱佛腳的阿媽一般此時才準備過年用的糕點:白糖糕,糖角兒,湯圓。要是老人的話會做的花樣多點,糖三角,年糕,炒米糕,綠茶糕…從前大家生活不富裕時,手里拎幾塊糕點便去串門了。小時候的我站在桌邊幫忙捏面團,捏累了便迷迷糊糊睡著了。等阿媽蒸完糕點會叫醒我們,往嘴里塞一個剛出爐香甜的白糖糕,我嚼著甜香便睡去了。所以印象里除夕是甜甜的。
大年初一在鞭炮聲里醒來,穿上新衣服新鞋,笑著和爸媽說句新年快樂。阿媽邊遞上兩個大紅包邊說,新年快樂,希望囡囡新的一年快高長大,學業進步。大年初一吃的是齋飯,有一年初始不殺生,凈化身心,和睦開始一年之意。吃完齋飯,大人小孩趕集去。集市上小孩子的要求在這天得到充分的滿足:買氫氣球,買糖果,買鞭炮,玩撈魚兒,玩氣槍,玩套圈圈……
集市里除了買賣熱鬧外,各家的醒獅隊敲鑼打鼓地表演慶祝。底商店鋪大門全敞開,門前放上紅盤子裝的糖果,紅包,等鑼鼓聲響起,兩個獅子頭歡快地舞動起來祝賀商家開年大吉,比劃幾番后獅子頭往前一送,做個可愛嬌憨的神情將紅包拿走,接著去往下一家。村里的人家醒獅隊沒法到達,一般有窮困的老頭兒挨家挨戶張貼上一張紅門神,討個一塊五角兒的。
大年初一嚴禁小孩兒去串門,串門代表去討紅包,并不禮貌的。家鄉習俗是已婚人士給未婚人士發紅包,紅包來源極廣:家人,親戚,同事,同學,朋友……如果有配偶的話得發兩個紅包,代表這是我們兩口子給你的,喪偶的話就發一個,所以過年能收到一抽屜的紅包,是小孩子一整年最豐厚的“收入”了。
今年我已出嫁,角色轉變為發紅包的。阿媽在那頭傷心地說,姐姐早已出嫁,去年我帶對象回家過年倒沒察覺什么,今年我沒在家,哥哥一貫不沾家,家里冷清,再沒心思做十多個菜,沒人吃啊。隨便炒兩個菜和爸爸,狗狗作伴過年了。我聽著有些心酸,我們三兄妹,從小吵吵鬧鬧過年,阿媽忙前忙后的,說過個年比平常日子累多了。現在不忙不累了,卻分外寂寞,又懷念起孩子們小的時候了。
如今在北方定居的我每逢佳節倍思親,嘴里吃著當地應節的食物,心想的是故鄉步驟復雜的食物和民俗風情,這是故鄉過節的儀式,我回不去的故鄉,找不回的過節儀式感。但我知,我與上一代甚至是上幾代的華僑一樣,身上有著強大的韌性,即使散落在世界各地,我們知道根在哪里,無論過了多久,走了多遠,我們的根脈就在那里,等著我們回去。